资料:
关于“瓷器爱国主义”的看法:
1.“如今中国的一些富人们,正带着爱国主义情结,急切地想买回本国文化遗产。收回这些文物,有助于他们重寻身份和文化。”——《金融时报》记者史堤夫文森
2.外媒“戴高帽”,民间质疑,政府不支持:英媒评论说,随着中国富人实力的增强,中国人正不惜代价买回失去的文化遗产,其背后是“瓷器爱国主义”;收回这些文物,有助于他们重寻身份和文化。甚至有英媒还给中国人戴上这样的“高帽子”:从小偷手里买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真正的文明??
而有中国网民则质疑,西方利用中国人“爱国”来达到其目的,所谓的“爱国主义”成为被利用的根源;有人认为,用钱将抢走的文物买回来,无异于被“二次掠夺”,但对于让英国人牢记他们的可耻行为并无帮助,只能使他们越来越陶醉于野蛮的、单一的金钱快乐。至于从小偷手里购买成为“真正的文明”,则实在是强盗的逻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收藏界资深人士向记者坦言,在此事件中,一帮中国人互相哄抬价格,动机也十分可疑。首先,这家名为“bainbridge”的拍卖公司名不见经传,藏品来源及藏家背景亦模糊不清,“一对中年英国兄妹在打扫去世亲人的房间时发现的乾隆时期瓷瓶”这样的叙述怎么听起来都像是传奇故事;而近年拍卖界的“做局”现象层出不穷,一些炒家联手拍出一个天价,而实际上并未付出同等金额,等过几年再把这件东西拿出来拍卖,引后来者入彀。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不赞成不支持购买非法流失出境的中国文物,主张通过法律和外交手段,按照国际社会处理非法流失文物返还问题的法律框架和原则,依靠国际合作,依法追索。 ——《国家文物局:不赞成购买非法流失出境中国文物》中国新闻网
3.警惕“披着爱国主义外表的投机盈利”行为: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诞生了一大批富商,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确实有不少中国富商天价购买在近代时期被西方殖民者掠夺去的中国文物。但是,从众多中国富商天价购文物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人不是出于爱国主义目的,而是商人惯有的投机、投资刺激的结果,与“瓷器爱国主义”相差甚远。
富商天价购文物,假如出于爱国主义目的,一方面必然会向社会宣示其这一举动背后的爱国主义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也要借此向更多的国人,特别是向国内富商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为走向富强的中国人长脸,那么就会像之前很多真正的爱国企业家那样,将自己天价购买回来的流失文物,毫不吝啬的无偿捐赠给国家,让全民欣赏流失还无的国宝。但是,大多数中国富商天价购买文物,既没有捐赠给国家或公共收藏机构,野没有置放在私人投资建设的博物馆内,供全社会欣赏,而是用于私人收藏,甚至是偷偷收藏,生怕外人知道,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方便以后高价时转手,另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出于收藏爱好。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都足以说明当下中国富商天价购文物,绝不是出于爱国主义,而是投机、投资的结果。
再者,假如中国富商天价购文物,是爱国主义使然,也就不会出现天价现象。如果中国富商购买流失文物的目的是爱国,是为了让流失海外的文物重回祖国,那么只要最后是中国人竞拍到就可以,无论是谁,只要是中国人就行,根本用不着互相竞价,因为结果是相同的,以低价购买回来更为理性和划算。但是,竞拍的过程主要是中国富商与中国富商之间在竞价,这足以说明,他们购买文物绝不是简单为了让文物回国,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投资行为,是对这些文物志在必得。
事实上,一方面中国富商天价购买的文物本身就是西方殖民者发动侵略战争而流失海外的文物,根据国际法相关规定,应当通过外交和法律途径索回,而不是购买,中国富商天价购文物其实开了不好的头,对中国在国家层面追讨文物并不利。另一方面中国富商天价购文物,也反映了当下中国富商为了投资文物、收藏文物的不理性冲动,导致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价格泡沫化,很多并不是很值钱的流失文物,正是在中国富商的热炒之下,价格不断高涨,对以后购买收回流失海外的文物很不利。换言之,中国富商天价购文物不可取,不应当提倡,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对于这些非法流失海外的文物在回国之时依法予以没收。——《天价购文物,爱国还是投机?》中国经济网 何勇
4.关于圆明园文物损失数量及补救、困难(支持“瓷器爱国主义):
至少流失150万件文物
“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说,由于记录圆明园摆设的“陈设清册”没有留存下来,可能毁于战火,因而失去了精确排查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依据,这个数字也只是一个估算。 为寻找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圆明园管理处曾于2009年10月成立工作组专程赴美国进行寻访,以摸底流失文物并完善文物资料数据库建设,寻到超过400张老照片及流失文物。
建立流失名录困难重重
2010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被焚毁150周年罹难纪念日。据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孙晨露介绍,在为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举行的“圆明园回归文物展”上,将展出的都是流散在北京的文物,“很遗憾里面没有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
建立流失名录难,而追讨流失文物回国更是难上加难。2009年初佳士得不顾中国方面的反对拍卖圆明园兽首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流失文物的回归之难
民间购买捐赠效果显著
现阶段,中国的文物回流形式大致可分为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和捐赠,其中尤以后3种的社会关注程度更高。
以圆明园12生肖铜兽首为例。其中,铜牛首、铜猴首与铜虎首是2000年保利集团花费近3000万港元拍回的;铜猪首是2003年澳门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斥资700万港元买回捐献祖国的。
——《天津工人报》(2010年10月19日 02版)
5.国宝回归难的法律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人们谈及圆明园文物回归,很喜欢说,根据国际公约,被抢掠的文物都应归还原属国,然而实际执行起来,情况远非如此简单,其中存在诸多法律和政治上的技术性困难。
在国际保护机制中开流失文物归还先河者,首推“海牙公约”。1954年,在国际法庭所在地荷兰海牙,制定了《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及其议定书,这是海牙会议首次制定的旨在武装冲突时对文化财产予以保护的全球性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