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建国初期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马明有 行管一班 201132040131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内忧外患,党和人民面临空前的挑战。国际上有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新中国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包围以及蒋介石残余势力的猖獗破坏,国内经济纯粹是一个“烂摊子”、“千疮百孔”,灾害连年,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与形势,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毅然决然的奉行“一边倒”政策,借鉴苏联,顺应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初步确立由农业化向工业化逐步过渡,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
国际形势 工业基础 一边倒 经济恢复 总路线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小农经济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到了近代,在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主导下,工业化起步较晚,并且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天朝美梦,使得落后不堪的中国连最后两次挽救的机会都丧失殆尽(两次工业革命)。因此,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民族工业,它在中国存在的空间和机会是极其可微的,基础是十分薄弱的。虽然在国民党统治期间有所恢复与发展,但由于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压迫与排挤,再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掠夺与剥削,处在夹缝中的民族工业江河日下,趋于淘汰,实力极其低下,基础十分薄弱。
后来,在经历了三年内战以后,本来不堪入目的中国工业,再次承受致命的打击。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留给共产党人的则是一个支离破碎、狼藉斑斑 、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尤其是工业。(如下表1、表2所示)
工业的重要性,只片面强调不顾一切改善人民生活,应当重点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但毛泽东等一批中央骨干分子认为,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从金门登岛叹工业基础落后的中国军力
1949年10月24日,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叶飞、胡琏为指挥员的第十兵团9000多名战士凭借顽强毅力利用破木陈舟,以闪电般登上汤恩伯20000多人驻守的金门岛,但悲剧随之开始。国民党军凭借空军长处和海军优势,炸毁解放军船只,将登岛战士上万人在几天之内消灭殆尽。消息传到解放军前线司令部,将官一片嚎啕。上报中央,毛泽东主席静坐了两天。血的教训告诉他,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