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流课堂,精品 探究合作
相关。所以说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师担负着育人的最重要的职责,从事着天下最崇高的事业,随之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使语文老师由“居安”向“思危” 的转变成为了必然选择。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精神发展以真正的帮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往往是对学生有深刻影响的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成了学生终身难忘的人,死亦可瞑目了。” 语文教育是大多数人形成人格的最基本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甚至民族性,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院说他在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期间访美时,几位华裔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大陆留学生懂得abc、xyz、美圆、英镑,可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更不了解《大学》、《中庸》。他们批评说,对中国文化历史如此无知,又怎能对民族,对国家有了解、有感情、有责任心并为它服务为它献身呢?由此我想到,如果在将来没有疆界的信息大潮中,我们的下一代假如没有自己的人文知识,没有足够健全的语文素质,我们中华民族能不会被西方文明淹没,我们还能成其为一个民族吗?所以语文教师千万不要小看自己,肩负起这个重大使命,你的潜能将得到更大的发挥,你的工作将更加出色。至于责任心,新的课程标准当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不少教师把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统统记到应试教育、规范化教育的帐上,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托词,是推脱责任的表现。因为应试教育是让学生花力气,有了问题就可以往应试教育身上一推了之,教师自身不用负多少责任。而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上阐述提出搞“素质教育”,“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就要花大力气,而且有风险,不容易把握。当然,有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阻力就是前进的动力,这种阻力必将带给广大语文教师更高的责任感,更多的教育探索热情。另外,新的课程标准必将再配合相应的培训提高,新的考核淘汰机制,这些无疑是让广大语文教师“居安思危”或“不可安”的因素,这种危机感不是生活压迫,乃使命使然,责任使然,危机感的存在也必将使中国的语文教师们求新、求变,教师的素质将来一个大的提升。
五、由“语文教师”转向“语文人”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个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有一种期待,他们在等待惊喜,他们期待着老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那么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个性既是他个人的一种魅力,又是他的教学素质、教学境界的一种必然要求,它包括的具体内容有:1、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觉,即语感。一个语文教师从自己独特的语感出发来教语文课,这堂语文课就有了吸引人的地方。2、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那些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往往也比一般人有着更好的语感能力。在生活中,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往往体现为语文老师的人生激情,体现为语文教师对生活发自内心的诗意追求。这是一种人文内涵,它势必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3、在语文方面有特长:首先,讲的特长不能丢,要能把一篇课文在学生讲得唾沫横飞,头头是道,分析要分析得有血有肉,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五体投地地佩服你;第二,读的特长,擅长朗诵,你的课就以朗诵为主,有时候,尤其是上文学作品时候,声情并茂的朗诵比什么都来得真实。第三,写的特长。这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倘若教师自己写作无法,教授学生,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得是个语文人,他应该对语言、文学和文化有着异乎常人的激情。
语文教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语文教学的思想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无限发展、无限丰富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领悟、去研究、去发展、去完善,不断求新求变。我们要为学生今后一生更好的生活发展而负责,不能因了我们的墨守成规而误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