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丰台区高三语文(上)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2)

2025-09-24

D.火星上存在着诸多奥秘,经过人类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

材料二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以“天问”系列命名,中国第一艘火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一号”。

“天问”出自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首长诗,中国航天局为何会把行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道理其实很简单,屈原《天问》一诗,本就是追问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这正契合了太空探索的主题。

《天问》全诗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屈原那个时代未能解决的,也有屈原明知故问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其中许多对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如“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沓,十二焉分?”“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关于《天问》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以后,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穹发出呼号,仰面叹息;走进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墙壁上描绘着主宰天地山川的神灵,画面瑰奇美丽,形象神奇怪异;又有描绘古代圣君贤王行事的图画,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楚人哀叹屈原的不幸命运,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即为《天问》.

如今我们去探索和解密2000多年前古人的“天问",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天问》全诗内容奇绝,显现出屈原的思想活跃、奇思妙想和多重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取材于搜狐网的相关文章)

3.下列有关《天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问》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

B.《天问》和《国殇》均为屈原的作品,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C.《天问》的作者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后,忧思难解,呼号叹息。

D.《天问》是楚人将墙壁上屈原抒发内心愤懑的文字收集起来整理而成的。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B. 若地球气候发生巨变,生物受到威胁,火星可以成为人们的避难所,

C. “九天之际”等对自然提出的问题是屈原明知故问的,故意义不大,

D. 屈原对自然和宇宙的追问和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5.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出“天问”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吕向,字子回,亡其世贯,或曰泾州人,少孤,托外祖母隐陆浑山。工草隶,能一笔环写百字,若萦发然,世号“连锦书”,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

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侍太子及诸王为文章。时帝岁遣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号“花鸟使”;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天子数猎渭川,向又献诗规讽,进左补阙。帝自为文,勒石西岳,诏向为镌勒使。

2


2024届北京丰台区高三语文(上)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学案(无答案)(新版)粤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