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年级 语文 教案设计
腊八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李红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镇小学
【教学简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品味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比阅读名家《腊八粥》片段。 . 通过品味文本,借助两次设计思维导图,能找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关键词,表述“八儿”形象特教学目标 点,体会“八儿”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和作者对家乡以及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热爱。 .通过阅读——名家《腊八粥》片段,能分析每个作者写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不同写法的好处。 通过两次设计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品味文本,感悟“八教学重点 儿”这个人物形象,体会“八儿”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和作者对家乡以及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对比阅读——名家《腊八粥》,了解不同写法的好处。 多媒体课件 名家《腊八粥》片段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探究一:绘制思维导图 .根据老师分发的学习单,将自己想写的腊八粥的内容用关新授 键词设计思维导图。 .抽生,展示设计的思维导图并说出理由。 探究二:聚焦等粥,品味人物 .默读课文自然段,找出八儿等待腊八粥的四个场景。
.选取其中一个场景,用关键词设计思维导图,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组长组织组内交流,汇总意见,达成共识。 .填写表格 .交流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 ()将两次思维导图进行比较,你认为谁的好?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透过作者描写的一个个场景,我们看见八儿这个活脱的孩童形象,还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说出你的依据。 ()小组派代表汇报。 .教师小结。 对比阅读——名家《腊八粥》片段 练习 .出示名家《腊八粥》片段。 .小组学习:从四位名家作品片段中,你读出了哪些异同?(可以谈内容、写法、思想感情等) 小结 .学生回忆所学,感悟人物形象。 .教师提炼小结,突出重点、难点。 .听写生字,课外阅读。 .仿写课文第一自然段——你最喜爱的食物。 作业 【教学详案】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
品味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比阅读名家《腊八粥》片段。 教学目标:
. 通过品味文本,借助两次设计思维导图,能找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关键词,表述“八儿”形象特点,体会“八儿”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和作者对家乡以及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热爱。
.通过阅读——名家《腊八粥》片段,能分析每个作者写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不同写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
通过两次设计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品味文本,感悟“八儿”这个人物形象,体会“八儿”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和作者对家乡以及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名家《腊八粥》片段,了解不同写法的好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名家《腊八粥》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一篇小说——《腊八粥》”(生齐读)。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抽生说)。
“就在这一天,小小的八儿他心心念念一直等着腊八粥。为了这腊八粥,作者足足用了一千多字来详细写等腊八粥的场景,要是你来写这腊八粥,你会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建立稳定的、高清晰度的认知结构。这样,将上节课的知识与本节课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二、新授
探究一:绘制思维导图
.根据老师分发的学习单,将自己想写的腊八粥的内容用关键词设计思维导图。 .抽生,展示设计的思维导图并说出理由。
探究二:聚焦等粥,品味人物 “从思维导图中,你发现作者哪些地方和你的不一样? ”
“作家毕竟是作家。下面,我们合作学习。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与急传递给我们的呢?选取一个场景,用关键词设计思维导图,透过这些场景的描写,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默读课文自然段,找出八儿等待腊八粥的四个场景。 ()预设一:盼粥场景(自然段)
①动作描写:“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中的动词“进进出出”,想一想,平常这时候八儿在哪儿干什么?今天他进进出出灶房,又是为什么?
②两处语言描写:“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两句话中,分别去掉一个“妈”“那”字,你体会到什么?读,比较。
③神态描写:“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松劲”什么意思?八儿听到这么松劲的话,怎么了?体会到什么?
()预设二:分粥场景(自然段)
①读、、自然段八儿和妈妈的对话,说说八儿这样分粥的理由。 ②读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想象对话情景,模拟对话。
“是啊!八儿说得对。”“要不然我吃四碗,你就吃两碗。”“是啊!八儿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五碗,你就吃一碗。”得寸进尺,不依不饶的八儿,你的肚子撑破了么?让人忍俊不禁的八儿,你还能吃多少呢?
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预设三:猜粥、看粥场景(自然段)
①八儿猜得对不对?在看粥场景中得到应证。找出相对应的五处,读一读。 ②八儿猜得全对,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呢?如此雷同的句子,在看粥部分又写,不是啰嗦了吗?谈谈你的看法。(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的形象跃然纸上。)
.选取其中一个场景,用关键词设计思维导图,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组长组织组内交流,汇总意见,达成共识。 .填写表格。 .交流展示。
“你可以这样思考:我们小组选取的是( )场景,通过抓( )描写中的( )词或( )句,想到( )这样一幅画面,关联前面他心理的变化,看到了一个( )的八儿。” 活动 粥的变化 人物心理 迫不及待 .教师根据学生
喜爱淘气 好奇期待 惊异失望 满足惬意 展示交流,进一步引
看粥 喝粥 导学生合作讨论:
()将两次思维导图进行比较,你认为谁的好?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透过作者描写的一个个场景,我们看见八儿这个活脱的孩童形象,还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说出你的依据。
()小组派代表汇报。 .教师小结。
“作者岁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谋生。不管是穷困潦倒还是功成名就,时时都想念着家乡。作者笔下的腊八粥简单而质朴,却也被他细腻独特的笔触熬得香甜绵软。那就是家乡,那就是生活。那是一份情,深深地埋藏在作者的心里。那浓浓的情,绵绵的思,融在了粥里,也流露在字里行间。那更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和作者对家乡以及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热爱。”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设计,让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品味语言。设计两次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让学生参与体验、参与理解、 参与想象对话创作,所表明的正是学生对八儿这个人物性格惟妙惟肖的把握,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原有的语言经验和思维训练。一个活脱脱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
三、练习
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天真可爱 稚气未脱 孝顺体贴 幼小活泼 狡黠嘴馋 聪明机灵 懂事淘气 人物形象 盼粥 “锅里的粥……继续” 分粥 猜粥 练习一:对比阅读——名家《腊八粥》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