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2)

2025-09-13

A.把战争描写同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描写相结合,把主要矛盾的斗争描写和次要矛盾的斗争描写相结合,从而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B.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精巧的艺术构思与合理的结构布局,使战争的连续性和战役的独立性有机结合。

写出了古代战争的一切形式,杨义先生认为可以把《三国演义》看成一部形象的“武经”。 C.小说写战争着重写战略双方战略战术的运用,主要是斗智,较少把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与武艺的较量描写上。

D.在千变万化的战争气氛的描写和宁静的抒情气氛的描写相结合,从而把战争烘托的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感。 壮美和优美的有机相融。

缺陷:对士兵的忽视(缺乏人文精神),只写主将之战,主将一旦胜利,“士兵便掩杀过去”。

对经济的忽视(曹操的成功在于他使用了屯田制)

2、《三国演义》中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曹操)

答:曹操形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评说是有永恒的文化价值的,主要表现在: A.社会历史方面。

文学形象的曹操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演绎,是个二律背反式的人物。 最重要的是曹操形象集中了千百个同类型的封建统治者的品质,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通过他的角色定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将会深刻认识封建社会和封建政治家。

B.艺术美学方面。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着墨深浓的集真、伪、美、丑、善、恶于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典型。 C.文化心理层面。

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功利的追求与对道德进步的向往的矛盾关系。

*小说中对曹操性格的描写,是从心理、伦理、政治三个方面来写的: a.心理:表现为意图追求与掩盖,意图追求与调节的二重性特征。 少时诈中风,中伤叔父。(第一回)

6

追求、掩盖与调节择构成奸雄性格的三种基本心理机制。 哭郭嘉:“哭死人,给活人看。”

b.伦理:表现为强烈的利己欲与伪善性的二重性特征,以及利己欲与权变的二重性特征。 第四回 杀吕伯奢一家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小说第一次在伦理上对奸雄本质的暴露。 唯己是欲。

杀人有术的集大成者。

在这个层次上,曹操成为了恶德的化身。 c.政治层面。

从意图追求看,他表现为强烈的功业心,与皇权欲的二重性特征。 从行为方式看,他表现为精明的篡夺术与维持术的二重性特征。 挟天子以令诸侯

3、《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

(1)《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历史生活中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曹操、司马懿、周瑜等。这些人物大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加以突出描绘,使小说达到了古代人的性格描绘的极高水平。以曹操形象的塑造为例,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个集“奸”与“雄”为一身的艺术典型。作者对曹操的奸诈伪善、凶残狠毒的性格,进行了反复刻画描写。如曹操因误听杀猪者的话,竟杀了吕伯奢全家,明白真相后,仍杀死吕伯奢。

(2)罗贯中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刻画曹操的奸诈,但没有简单化,而是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写了曹操的机智与谋略,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展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如小说第二十一回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作者尽管对曹操是持贬斥态度的,但还是将历史上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雄才伟略做了一定描绘,写出曹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的性格特点。

(3)曹操形象的塑造,表明《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独是类型化的,充满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当然,从整体上和古典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三国演义》尚处在小说接近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古典的阶段。作品中的多数主要人物形象,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但其性格还很少有较明显的变化与发展,还不具有“近代艺术中的冲突主要是性格本身分裂的冲突,即内心方面的冲突”的特点。

7

4、《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答:《西游记》通过神魔故事,曲折而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凶残。

首先,小说通过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人间王国的描写,影射了现实中皇权统治的黑暗。

其次,小说中所写的许多妖魔鬼怪,大都是影射明代横行霸道的权臣,他们是为害人民群众的社会恶势力的象征。

再次,小说通过对道教的讽刺、对道士的抨击,不仅斥责了宗教的虚妄,神道的可笑,而且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以为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5、简要谈谈“三言”的思想内容。

答:(1)“三言”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明代作品中约有半数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而取材历史或宗教传说的故事也多曲折地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最多的是暴露社会政治的黑暗、礼教的虚伪、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僧尼道士的淫乱。Eg《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2)“三言”中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最多,爱情主题也有了新的发展。一些作品以市民百姓为主人公,真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表现了反对封建道德、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个人幸福和平等爱情的思想,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Eg《卖油郎独占花魁》。

(3)“三言”在人伦道德的标准上,也表现了新的意识。Eg《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也是一篇写人情的作品,冯梦龙把它编排为“三言”的第一篇,可见对这篇作品的重视。 (4)“三言”中写明代生活的作品,还生动的描述了市民生活及商业活动。Eg《施润泽滩阙遇友》。

6、清代《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8

答:《红楼梦》既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小说,小说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主题思想显示出多元化意蕴。《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爱情婚姻悲剧。宝黛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小说作者也称小说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2)女子悲剧。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有所疏离的大观园,它实际上是与“须眉浊物”相对立的众女儿的精神乐园与理想世界,但无论贵贱无论强弱,无论是叛逆者还是卫道者,她们处于封建社会末世的男权社会里,都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后都无可挽回的一起走向“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终极归宿。大观园的女儿们的悲剧是青春美、真挚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

(3)家族和社会悲剧。《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作为一条非常重要的副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4)人生悲剧。贾宝玉的悲剧。

7、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

答:18世纪中叶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1)《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讽刺的可贵之处在于讽刺必须使读者体会到讽刺者赖以出发的理想,在于能够面向社会,挖掘其社会根源。《儒林外史》正是这样,它的讽刺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制度和环境造成的罪恶。比如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等。

(2)《儒林外史》中有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例如对于王惠、汤知县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是无情地揭露的严厉地鞭挞;对于马二先生则既有批判讽刺,也有表扬赞誉。

(3)有时作者还能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格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态度。范进在中举之前,境遇相当可怜。作者虽然对他虽然有讽刺,但怜悯的成份多。等到范进中了举人,做了官,变得虚伪恶劣,作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那些嘲讽是辛辣的,讽刺是冷峻而严厉的。 (4)作者善于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手法,是他的讽刺能够达到既饱含情感,又超脱幽默那样一种境界。如写严监生在临死前为了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可见他生性吝啬到什么程度。

(5)除了以上的讽刺手法外,作者在《儒林外史》中还有一些具体的技巧。比如:采用当面揭穿法,让讽刺对象处在很尴尬的境遇中。比如写范进中举前胡屠户、乡邻对他的态度,中举后胡屠户态度上的变化等。

9

(6)《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上并不排除夸张。如:范进母亲听到范进中举快乐得一命呜呼等。

8、结合《儒林外史》并以周进、范进为例谈谈封建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作者在书中对所深恶痛绝的“儒林”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批判科举制度,批判功名利禄观念,是《儒林外史》的中心内容。周进、范进是《儒林外史》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典型形象。

《儒林外史》从周进的科场偃蹇,深感绝望,撞号板大哭;范进的科场侥幸,喜出望外,见报贴大笑,发疯发狂,深入剖析明清八股科举对士人的毒害,揭露士人对功名利禄的狂热,表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批判。周进、范进中举以后政治、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以及人们对他们态度的骤然转变,是当时知识分子沉迷于科举功名的社会根源。

周进、范进的人生选择代表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他们终身追求功名利禄甚至牺牲自我。作者通过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写尽了天下寒儒科场失利的心酸与血泪。以此来揭发和批判科举制度的功名富贵对于读书人的深刻影响和毒害,批判这造成人性异化的社会和制度。

9、《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现存作品四百九十一篇,内容大致由四部分组成。

A.首先是反映科举制度的篇章,这些篇章在《聊斋志异》中占有特殊地位,揭示了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悲剧。Eg《王子安》。

B.其次是描写爱情的篇章。这是《聊斋志异》中篇幅最多、写得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作品,题材丰富,想象奇瑰,除去人与人的爱情婚姻故事,还有人与神、人与鬼、人与动植物的恋爱故事。这些篇章有《瑞云》、《聂小倩》、《葛巾》 等。

C.揭露和批判封建吏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是《聊斋志异》很重要的思想内容。比如:《萝狼》中的白翁,目睹大儿子当官后残害人民的罪恶,派遣小儿子劝说他改恶从善。 D.《聊斋志异》不仅写了封建官吏乡绅对人民的欺凌压榨,也写了劳动人民的反抗,例如《红玉》等,故事的主人公的冤案一天不得到解决,便一天不停止斗争。

E.最后,对世俗民风的劝诫讽刺,在《聊斋志异》中是题材最广泛、反映的思想倾向最复杂的一部分。举凡当时的家庭问题、妇女问题、社会道德问以及民俗人情,都涉及到了。比如《孝子》中对于家庭伦理的思考。 (2)艺术成就:

四、论述题(二选一,20分)

1、根据《聊斋自志》的一段话,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意图和心路历程。

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康熙己未春日。

10

——节选自《聊斋自志》 (翻译):我门庭的冷落,凄清得就像和尚庙;我笔墨的耕耘生涯,萧条得就像和尚托着一个钵要仰人鼻息靠人施舍。每每搔头独想:难道那个面壁的和尚,真是我的前身?只是我没有剪断凡尘俗念,因而没有修成人天正果;而最后随风飘荡坠落于地,竟然像一瓣花飘落于藩篱外粪池旁。茫茫众生生死之趣,怎可说没有它的原因道理! 在这寂寞而黑暗的子夜,灯火荧荧,灯芯闪亮结成灯花,仿佛要熄灭;寒斋瑟瑟,桌案冷得就像一块寒冰。集腋成裘,我像刘义庆妄续幽冥之录;浮起大杯酒来写作,独自酿成像韩非子的《孤愤》之篇;我的怀抱,在如此寒夜就这样寄托于文字中,这是一件让我足够伤怀、伤感的事情。 唉!惊霜寒雀,栖在树枝之上,感觉不到寒冬枝丛的温暖;吊月伤怀的秋虫,偎依栏杆,在自己的歌声中得到自我慰藉的热度。 我这书就这样写就,只是知我者,难道就是那青青枫林、沉沉关塞游荡着的幽魂吗?

康熙十八年春天。

2、根据鲁迅的一段话,结合曹雪芹的创作谈《红楼梦》的主题。

11


中国古代文学史(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北京大学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