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3'x10=30')
发色团: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即能产生π→π*或 n→π*跃迁的基团,在可见和紫外区能产生吸收,如C=C,C=O、C6H5、N=N、S=O等。
助色团:指含有未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在可见和紫
外区没有吸收,当它们与发色基团或饱和烃相连接时,使发色基团的吸收峰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称之为助色基。
红移:亦称长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或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紫)移:亦称短移,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溶剂影响使吸收峰
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
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
特征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一些主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多发生在红
外区域4000-1333cm-1该区域吸收峰比较稀疏,容易辨认,通常把该区域叫特征谱带区。该区相应的吸收峰称特征吸收或特征峰。
指纹区:红外光谱上1333 cm-1~400 cm-1区域的低频区,通常称为指纹区。
驰豫:高能态的原子核经非辐射形式释放能量返回低能态的过程称为弛豫。
屏蔽效应:由于其它电子对某一电子的排斥作用而抵消了一部分核
电荷,从而引起有效核电荷的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这种作用称之为屏蔽效应。溶剂的种类、溶液的浓度、pH值等对碳核的屏蔽产生影响。
化学位移:不同类型氢核因所处化学环境不同,共振峰将分别出现
在磁场的不同区域。实际工作中多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求其相对距离,称之为化学位移。
1
自旋偶合,裂分:相邻的磁不等性氢核自旋相互作用(即干扰)的
结果。这种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自旋偶合。由自旋偶合引起的谱线增多的现象,叫做自旋裂分。
应用氮规则:当化合物不含氮或含偶数个氮时,其分子量为偶数;
当化合物含奇数个氮时,其分子量为奇数。
共轭效应: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
的改变的效应。形成多重键的π电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移动,例如 1,3-丁二烯的四个碳原子都在一个平面,四个碳原子具有全部π电子,结果中间的单键具有一定的双键性质,而两个双键的性质有所减弱,这就是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由于取代基具有不同的电负性,通过诱导作用,引起分
子中电子分布的变化,从而引起电子常数的变化,改变了基因的特征频率。这种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非红外活性振动的定义:分子振动时不发生瞬时偶极矩变化,(分子振动时必须伴随偶极矩的变化)。
摩尔吸光系数:物质对某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的量度。指一定波长
时,溶液的浓度为1 mol/L,光程为 1cm时的吸光度值,用ε(伊普西龙)或EM表示。ε越大,表明该溶液吸收光的能力越强,相应的分光度法测定的灵敏度就越高。以一定波长的光通过时,所引起的吸光度值A。
核磁共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
吸收带:吸收带即吸收峰在吸收光谱中的波带位置,波长连续分布的辐射通过物质时,辐射能量被物质吸收的一部分波长范围。(亦为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麦氏重排:具有不饱和官能团 C=X(X为O、S、N、C等)及其γ-H原子结构的化合物,γ-H原子可以通过六元环空间排列的过渡态,向缺电子(C=X+ )的部位转移,发生γ-H的断裂,同时伴随 C=X的β键断裂(属于均裂),这种断裂称为McLafferty重排,简称麦氏重排。
电子光谱:是指分子中电子在电子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光谱。
2
费米共振:红外测定中,当一振动的倍频或组频与另一振动的基频接近时,由于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很强的吸收峰或发生裂分,这种现象称为Fermi共振。
中红外区:4000-400cm-1,主要研究大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振动基频。 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若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
倍频峰:从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将引起一个较弱的吸收峰,叫倍频峰。
合频峰:基频峰波数之和或只差处出现的吸收峰,合频峰均为弱峰。 振动自由度:分子基本震动数目,或独立振动数目。
二、选择题(6'x5=30')
1.
中三建的IR区域在:2260-2240cm-1
2.偕三甲基(特丁基)的弯曲震动的双峰的裂距为:30cm-1以上 3.某化合物在3000-2500cm-1有散而宽的峰,其可能为:有机酸
4.下列羰基的伸缩振动波数最大的是: 5.亚甲二氧基与苯环相连时,其亚甲二氧基的δCH的特征吸收峰为:925—935cm-1 6.线性分子的自由度为:3N-5 7.非线性分子的自由度为:3N-6 8.下列官能团在红外光谱中吸收频率最高的是:(D)
A碳碳双键 B碳碳三键 C D羟基
9. 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1和1736cm^-1处出现两
个吸收峰,这是因为(C)
3
A诱导效应 B共轭效应 C费米共振 D空间位阻 10.一种能作为色散性红外光谱仪的色散性原件材料为( D) A玻璃 B石英 C红宝石 D卤化物晶体 11.预测H2S分子的基频峰为(B) A.4 B.3 C.2 D.1
12. 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A ) A水 B甲醇 C乙醇 D正己烷
13.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B) A
B
C
D
14.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m值最大的是( B) A
B
C
D
15.频率为(MHZ)为4.47x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670.7nm 16.化合物中,下列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σ﹡——σ﹡ 17.近紫外的波长为:200-400nm
18.紫外光谱中,苯通常有3个吸收带,其中λm在230-270nm之间,中心为254nm的吸收带是( B带)。
19.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的大小决定了:吸收峰的位置
20.紫外光谱的峰强用tmax表示,当tmax=5000-10000时,表示峰带:强吸收
21.所需电子能量最小的电子跃迁是:n→π*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饱和烃类在远紫外区有吸收 B.UV吸收无加和性
4
C.π→π*跃迁吸收强度比n→σ﹡要强10-100倍 D共轭双键数目越多,吸收峰越向蓝移
23.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电子跃迁伴随电子振动和转能级的跃迁。
24.在苯环上面,有取代基-CH2CH3,-CH=CH2,-CHO,-OCH3,哪一种化学位移最大:-CHO
25.什么叫化学磁等同,核等同。
磁等同氢核,指化学环境相同、化学位移也同,且对组外氢核表现出相同偶合作用强度的氢核,相互之间虽有自旋偶合却并不产生裂分,只有磁不等同的氢核之间才会因自旋偶合产生裂分。化学环境不相同的的氢核一定是磁不等同的。 26.核磁共振是将试样放在()
A原子 B有磁性的原子核 C核外电子 D所有原子 27.没有自旋角动量,不能产生核磁共振:O16 28.与红外有关的是:波数
29.异裂是指:σ键开裂后,两个电子均被一个碎片带走。 三、判断解析(10'x2=20')
为了红外谱图解析方便,将红外波段划分为八个区。
5
主要是基团的化学位移
4、化学位移与官能团类型OH常用溶剂的质子CHCl3 0.5(1)—5.5NH2NH的化学位移值D(7.27)2—4.76—8.51.7—310.5—129—104.6—5.90.2—1.5131211109876543210CRCOOHRCR2=CH-RCHC3CH2CH2HCH2Ar 2NR2 C-CH3CH2F CHC?C2S H环烷烃RCHOCH2ClCHCH2C=O CH2Br 2I CHCH2=CH-CH32O CH2NO2 四、推导题(20'x1=20')
给出分子式: ①计算不饱和度
②通过核磁共振解析——解出 ③质谱——核对
④对红外进行解析考查:两个重排(麦氏重排+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