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研习报告 - 图文

2025-07-01

教 育 研 习 报告

(20 13届)

学 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生物科学 班 级: 092班 实 习 生: 阮美霞 学号: 09190113 实习学校: 汤溪高级中学 实习带队教师: 唐恒钧 研习指导教师: 周阳

研习成绩:

2013 年 1 月 1 日

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制

研习报告

学院 生化学院 专业 生物科学 学号 09190113 姓名 阮美霞 实习学校 汤溪高级中学 指导教师 周阳 实习年级 高二

题目 课堂观察旨在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可以有多角度多方向,在《细胞膜和细胞壁》这一节课中我选取了教学环节、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以及师生课堂引互动两个角度来观察这一节课。本文通过对我的课堂观察报告进行研习并结合我在实习言 过程中的一些发现,指出了高中生物课堂在教学知识结构处理的一些意见,指出了高中生物课堂在师生互动方面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有效的进行师生互动提出了我自己的一些意见。 生物课堂观察报告——以《细胞膜和细胞壁》为例 一、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旨在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可以有多角度多方向,常间的课堂观察角度可以有:教学环节、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知识序);教学任务分析(分析学习任务的认知难度);课堂问答、课堂互动分析(分析师生交互方式)等。本文主要从知识序和师生交互方式两个角度观察《细胞膜和细胞壁》这一节课。 二、 教学环节、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 (一)、课堂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麻老师在教学“细胞膜和细胞壁”这一课时,基本忠实于教材的安排,即先讲细胞正膜的功能特点,后讲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和各部分成分的功能,再然后讲解生活中实例。文 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在做几道练习。最后讲解不同生物体细胞壁的成分和功能。 表1 《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环节 导入 伊红染液不会溢出细胞,说明有细胞膜。 实验:玉米胚染色实验。 304 说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性。 细胞膜 细胞膜的第一种成分:脂质。 451 ①磷脂的结构、排布和功能。 21% 14.2% 具体内容 实验:伊红染液注入变形虫体内 56 2.6% 时间(秒) 时间%

②胆固醇的分布和功能。 细胞膜的第二种成分:蛋白质。 223 ①蛋白质的分布和功能。 细胞膜的第三种成分:糖类。 164 ①糖类的分布和功能。 小结:细胞膜的成分。 ①实验:人和鼠细胞融合实验。 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②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例。 ①植物、真菌、细菌细胞壁的成分。 细胞壁 ②细胞壁的功能和特点。 随堂习题 布置作业 同学回答随堂练习并讲解共5题。 作业本《细胞膜和细胞壁》。 324 15 15.1% 0.7% 163 7.6% 337 15.7% 87 4.1% 7.6% 10.4% 从上表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麻老师课堂时间安排非常紧凑,主体内容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占用整节课的的80.6%,导课和随堂习题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其中,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重点,细胞壁则是简单的讲解。二是麻老师讲解“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内容主要采用实验法。在讲解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讲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三是麻老师能将课堂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的例子来巩固所学。 (二)、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 从下图中可以发现麻老师的知识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学科内部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在本课中,主体知识来自学科内部和实验教学,随堂习题则多数联系生活。二是逆转推理的逻辑结构。突出表现在,麻老师总是先从功能出发讲解,不管是细胞膜还是细胞壁都先讲述其功能,然后再来具体讲授细胞膜、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这反映了她的生物学观点:结构决定功能。也体现了她思维的逆向发展性特征,从功能来看结构。三是麻老师讲授不同模块的知识时用的逻辑顺序是一致的。比如讲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时候,都是先讲功能,再讲结构和组成成分。而在讲细胞膜中每一种组成成分的时候则都是先讲其组成成分,再讲这种成分有什么功能。 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对这些结构的认识。在本节课中具体表现在,从固定的角度构建知识体系,整体来说讲解细胞膜这一块内容时,先讲解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再讲解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而在讲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时,又是层层递进的,组成成分的结构、分布到功能逐一讲解。对于细胞壁这一块的内容也是按照同样的逻辑思维讲解的。 三、课堂问答、课堂互动分析(分析师生交互方式) (一)、课堂师生互动观察 利用互动分类体系,对本节课后15分钟的课堂进行分析后发现:麻老师认为需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生物任务的分析中也体现出她在这方面的努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她给予学生主导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还可以。但在课堂后15分钟,学生主导活动的时间约为0,而教师主导时间却占约7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后半段的新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麻老师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向学生展示各种知识体系及其结构。其次,在课程最后的课堂练习中多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通过该环节主要反馈学生对于当堂知识的掌握情况。综上所述,故而在教学过程后半段中,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较少,而教师主导的时间较多。 图1 课堂11类活动类型百分比 百

图2 师生互动百分比 (二)、生物课堂问答分析 本节课中麻老师共提了72个问题,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对该课的问答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第一,提问的类型主要集中在机械性问题,占所有问题的27.03%,主要是“对不对?”“是不是?”等形式,学生回答的类型也常是机械性地判断是否(占34.72%)。对提问后停顿时间的分析表明,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停顿不足3秒的占62.50%。由此可见,年轻教师麻老师的课堂上能调动学生思考的深层次问题较少。 第二,有42个推理性问题(占58.33%),提问后学生沉默的几乎没有,另有30个问题由教师自己回答或问而不答,占所有推理性问题的71%。因此,学生回答推理性问题的比率偏低。根据笔者的观察,出现这种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并不习惯回答这类问题,而麻老师多设计梯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自问自答帮助学生思考。 第三,回答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提问后让学生集体回答的比率约为58.33%,另有41.67%为问后不答或教师自答。这样的答问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在笔者的课堂观察中也确实发现,在麻老师与学生之间问答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学生学习不投入现象。 表2 《细胞膜和细胞壁》的课堂问答 行为类别 提出问题的类型 1、常规管理性问题 2、机械性问题 3、记忆性问题 4、推理性问题 5、创造性问题 6、批判性问题 回答方式 1、问前先点名 2、问后让学生齐答(或自发回答) 3、问后叫举手者答 频率 百分比 0 20 9 42 1 0 0 42 0 0.00% 27.03% 12.50% 58.33% 1.39% 0.00% 0.00% 58.33% 0.00%


师范生教育研习报告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知识产权法自学指导书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