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环境描写作用专题训练(2)

2025-11-21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19)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20)“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看拼音写汉字

Quán 着身子 sèsè发抖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4、选文第(18)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水塘边的鸟窝

(1) 水塘在黑夜中沉寂,这使我怀念水塘边的那棵有鸟窝的老榆树。

(2)我们和母亲来到乡下时,那棵树正长满了榆钱。榆钱泛着淡淡的绿色,钱串似的,压弯了枝头。后来,榆钱落了,榆叶变老,黑绿黑绿的。知了爬到了榆树上,知了的叫声很尖长,使山里的夏天更加闷热。夜里,塘里的青蛙“咕哇”“咕哇”地叫着,开始是一只,后来便此起彼伏。白天,我们看见一群一群的小蝌蚪,摆着黑黑的小尾巴、摇着黑黑的大脑袋,从塘的深处游到塘的浅处,从浅处游到深处。母亲说,蝌蚪是青蛙淘气的孩子。秋天来了,榆树的枝丫上有了鸟窝,鸟窝一天天大了起来,小筛箩一样,母亲指给我看那鸟窝。这是一个已经开始凉爽的傍晚,太阳红色的光辉已擦着山顶在慢慢消失,山顶有很美的晚霞,晚霞擦抹着母亲很美的脸,我发现母亲脸上流淌着一种很厚的温暖。

(3)天气越来越凉,风也大了起来,在山坳里回旋时发着一种响声。我望着老树枝丫上的乌窝,问母亲:“好高啊,妈妈!风一吹,要掉下来吗?” (4)“不会的,鸟的窝垒得很结实。窝里有它们的孩子,它们不会让窝掉下来的。”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很大很深的眼睛里充满了爱怜。我和母亲一起望着蓝天下黑黑的一团,我们一起想像那高高的温柔,我们虔诚地为它们孤独的、风雨飘摇的幸福祝福。

(5)最可恨的莫过于男孩子。一天,邻居家的男孩子爬到树上,用竹竿把鸟窝给捅了。当我看见那黑魉魉的一团从丈高处往下掉时,我几乎晕了!我声嘶力竭地跑到老树下,看到的只是一团团摔散的用树枝、干草、羽毛和泥垒造的鸟窝以及几只血肉模糊的粉红色的肉团。那是老鸟的孩子,还没有长羽!我的心被撕成了碎片!那一刻,我真想把那个男孩子推到树下的水塘里,让他死。母亲说:“这孩子要遭报应的……”

(6)此后,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7)我长大后又几次来过那个山坳,我到水塘边找那棵老榆树,老榆树已被人伐掉,只剩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一个很悲凉的树桩。乡下的树已很少,我已很难看到儿时那样的大鸟窝。塘里的青蛙还“咕哇”“咕哇”地叫着,小蝌蚪还是一群一群在水塘边游逸着。我为这些青蛙和它们的孩子庆幸着,它们生活在离城里人较远的乡下.否则,它们早被送上了城里那些豪华酒店的餐桌。但我不知,它们还能幸存几年?

(8)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悲悯我们身边的另一类生命?这个世界原本是我们和它们共同创造……

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会怀念水塘边的那棵老榆树?(3分)

2.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写了池塘边哪些景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分)

3.阅读文中划线句子,想想为什么作者说小鸟的幸福是“孤独的、风雨飘摇的”?(4分) “孤独的”是因为: “风雨飘摇的”是因为: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说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并说明理由。(2分) (1)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2)一个关于“窝”的故事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失根的兰花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所大学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可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栋又一栋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又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再把童年的情感回忆起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圆,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想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未见过的,我只感觉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我只感觉到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此而想起家。虽然那时候我曾穷的象个乞丐,胸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勉的精神。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变。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乡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者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的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过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故乡花草之艳丽。我曾记得,八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父亲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那它点缀美丽了。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过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流可籍,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元初的画家郑思肖画兰,连跟带叶的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跟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跟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国魂将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不是有人说“头可段,血可流,身不可辱”么?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注】①陈之藩:科学家,散文家。河北霸县人。1924年,国立北洋大学机电工程系毕业,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②郑思肖(1238—1317),宋朝末看著名的诗人、画家,福建省连江县人。

1.写出与第⑨段中“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 2.第⑤段中加点的“彩色版画”是指( )。 A.回忆中的童年生活

B.回忆中的8岁时跟爸爸割麦的情景

C.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爸爸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D.成年后绘制的8岁时跟爸爸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3.第④段画线句“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4.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联系上下文,品味第⑤段“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一句中“搬”字的表达效果。

5.从全文看,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描绘美国校园的景色?


中考现代文环境描写作用专题训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XX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办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