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 图文(4)

2025-10-23

MICAPS 3 平台中的右侧显示有一列物理量分析表,输出了各种特征高度以及热力、动力、温湿条件以及能量指数,这里对常用的一些特征高度和指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应用简要说明。

⑴ 抬升凝结高度LCL:指气块绝热上升达到饱和时的高度。在 图上是通过地面温压点B的干绝热线与通过地面露点A的等饱和比湿线的交点C所在的高度为LCL(图1.6)。超过这个高度就有水汽凝结现象,故LCL的高低反映了云底的高低。

⑵ 自由对流高度LFC: 指在条件性不稳定气层中,气块受外力抬升,由稳定状态转入不稳定状态的高度。 图上状态曲线与层结曲线的由下向上的第一交点D所在高度为LFC(图1.6)。在此点之上气块的温度大于环境温度,故即使不加外力,气块也能继续加速上升,使对流能自由地得到发展, LFC的高低决定了对流所需抬升力的强弱。 ⑶ 对流凝结高度CCL:指假设地面水汽不变,而由于地面加热作用,使层结达到干绝热递减率,在这种情况下气块干绝热上升达到饱和时的高度。在 图上通过地面露点A的等饱和比湿线与层结曲线交点F的高度即为CCL(图1.6)。它是空气热对流开始凝结的高度,可用来估计气团内部局地热对流产生的对流云云底高度。

⑷ 对流温度Tg:指气块自对流凝结高度干绝热下降到地面时所具有的温度。在 图上,由F点沿干绝热线下降到达地面时所对应的温度为对流温度Tg(图1.6),Tg-T的大小决定着局地热对流发生的难易,若地面加热使气温能超过Tg,则就有发生热对流的可能,否则将不会产生热对流。

⑸ 对流上限:为对流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也是经验云顶、平衡高度ELC。在 图上,状态曲线与层结曲线由下向上的第二交点E所在高度(图1.6)。

⑹ 0℃层高度:指环境温度为0℃所对应的高度,是形成冰雹条件的一个特征参数。一般在600hPa上下,约4km高,有利于冰雹的产生。

⑺ 沙氏指数SI:SI=T500-TS,其中T500为500hPa上的实际温度,TS是850hPa等压面上的湿空气团沿干绝热线上升到达凝结高度后,再沿湿绝热线上升至500hPa时所具有的气团温度。理论上SI负值愈大,愈有利于不稳定。单位:℃。据国外研究,SI与对流天气有以下关系(《大气科学词典》编委会 1994): SI>3℃ 发生雷暴的可能性很小或没有; 0℃<SI<3℃ 有发生阵雨的可能性; -3℃<SI<0℃ 有发生雷暴的可能性; -6℃<SI<-3℃ 有发生强雷暴的可能性; SI<-6℃ 有发生严重对流天气(如龙卷风)的危险。

⑻ K指数: K=(T850-T500)+Td850-(T-Td)700,K指数是一个经验指标,它同时反映了大气层结稳定度和中低层的水汽条件。一般K值越大,潜能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单位:℃。

⑼ 对流有效位能CAPE: 即气块在给定环境中绝热上升时的正浮力所产生能量的垂直积分,是风暴潜在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 图上,CAPE正比于气块上升曲线和环境温度曲线从自由对流高度(LFC)至平衡高度(ELC)所围成的正面积区域。单位:J?kg-1。

⑽ 对流抑制有效位能CIN:CIN正比于 图上自由对流高度下的负面积,表示要发生对流需克服的能量。CIN太大,抑制对流程度,对流不易发生;太小,不稳定能量不易在低层积聚,易发生不太强的对流。

1.1.3.4 逆温层的性质及作用

在预报中除了要注意分析不稳定层结外,还要注意分析低层的稳定层结,尤其要关注逆温层、等温层的分析。所谓逆温是指温度随高度增加,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辐射逆温、扰动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图1.8)。

图1.8 (a) 辐射逆温

⑴ 辐射逆温:是由于地表面强烈辐射冷却而造成的。一般厚度不大,自地面起向上达几十米至几百米。逆温层下限与下垫面接触,湿度大,而逆温层顶,由于稳定层阻碍水汽向上输送,湿度较小。

图1.8 (b) 扰动逆温

⑵ 扰动逆温:是摩擦层内由于扰动混合作用产生的逆温。其特征为逆温层以下至地面之间层结曲线与干绝热线平行,水汽分布均匀;水汽从逆温层上界开始急剧减少;逆温层高度大约1km以下,与摩擦层顶吻合。

图1.8 (c) 下沉逆温

⑶ 下沉逆温:在整层空气下沉时,由于气层压缩而形成的。其特征是在空中一定高度上,气温与露点之差较大,且差值随高度升高而增大。

图1.8 (d) 锋面逆温

⑷ 锋面逆温:由于暖空气凌驾于冷空气之上而造成的。其特点是湿度与温度同时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逆温起抑制对流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使水汽和能量在低层聚集。夏季一旦逆温的层结被破坏,低层的能量释放,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而低层逆温也是预报大雾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1.2 物理量诊断分析

物理量诊断分析是用各种实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结合适当的热力学、动力学诊断方程对所关心的物理量或方程中的各项进行计算,从而对天气演变过程中物理过程的变化和作用进行定量估计和解释。它是揭示和加深大气运动内在规律认识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有关物理量的来源、物理意义和计算,《天气分析预报物理量计算基础》(刘键文等 2005)和《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章国材等 2007)等有关书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里仅对9210系统下发的产品、预报业务中常用物理量的意义以及分析应用进行简要说明。

1.2.1 水汽条件

主要有:比湿、相对湿度、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 ⑴ 比湿

,单位:g?kg-1,量级为100~101

比湿是指某容积中水汽质量与同一容积中空气的总质量的比值,是表征空气湿度的主要物理量之一。由于比湿具有保守性,即空气团发生膨胀或压缩时,若无水分凝结或蒸发,则其中的水汽质量和空气总质量不变,也就是其比湿保持不变。故在讨论湿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过程时,常用比湿表示空气湿度。 ⑵ 相对湿度

,量级为100~102

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气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饱和水汽压随温度而改变,故相对湿度的大小决定于水汽压和温度的增减,由于通常水汽压变化较气温变化慢,故温度往往起主导作用。当水汽压一定时,温度降低则相对湿度增大,反之,相对湿度减小。雾、霜多在夜间与清晨产生,就是由于温度下降,相对湿度增大的结果。 ⑶ 水汽通量

,单位:g?(cm?hPa?s) -1;量级为10-2

又称水汽输送,一般指水平水汽通量,是单位时间内流经与气流方向垂直的单位截面的水汽克数。表征水汽来源、水汽量的大小。 ⑷ 水汽通量散度

, 单位:g?(cm2?hPa?s) -1;量级为10-7

是指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水汽集中程度。若A>0,为水汽通量辐散区,这个区域内水汽是减少的;若A<0,为水汽通量辐合区,水汽将增加。较大降水预报时不仅要关注是否有很好的水汽输送,更要关注是否有水汽辐合。特别是低层的水汽通量辐合,对降水强度的贡献十分明显。

图1.9(a) 2009年8月21日08:00 700hPa水汽通量(实线)和比湿(虚线)

图1.9为2009年8月21日08:00 700hPa水汽通量和925hPa水汽通量散度,图中从孟加拉湾一直向东北方向有一明显的水汽通量大值区,有源源不断的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而925hPa的水汽通量散度显示在河北中南部有明显的水汽辐合,当日河北中南部出现区域性暴雨。

1.2.2 动力条件

主要有:涡度、散度、垂直速度。 ⑴ 涡度

涡度是一个矢量,表征流体旋转特性,一般只计算涡度的垂直分量。

垂直相对涡度值为 ,单位:s-1;量级为10-6~10-5

在日常分析预报中所说的涡度是指垂直相对涡度,常用它来表征系统的强度。由天气学原理知,脊区对应有负涡度中心,槽区对应有正涡度中心;高层负涡度与低层正涡度相配置,常常反映有较显著的垂直上升运动。 ⑵ 散度

,单位:s-1;量级为10-7~10-6

是表征流体水平辐散程度的一个物理量,辐散为正、辐合为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表明存在显著的上升运动。散度场正、负中心及其分布形势与强对流天气的分布有密切关系。降水区的移向与辐合区很一致,而且中尺度辐合区常先于降水1~2h出现,因此掌握中尺度散度场的变化,是预报未来短时中尺度降水和暴雨出现的重要依据。 ⑶ 垂直速度

表征大气的垂直运动。

在(x,y,p,t) 坐标系里为,单位:hPa?s-1,量级为10-4~10-2

在(x,y,z,t) 坐标系里为,单位:m?s-1,量级为10-2~100

垂直运动不仅会引起水汽、热量、动量、涡度等垂直输送,而且由于与大气的绝热变化和水平辐合辐散运动相联,可以引起湿度、温度、涡度的变化,对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有很大作用,故垂直速度是天气分析和预报中最常用的物理量之一。

1.2.3 热力条件


第一章 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 图文(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试题11—10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