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分康复护理的现状
[摘要] 目的: 探讨精分康复护理的现状及提高方法。方法:方法 查阅近五年有关精分康复护理相关文献资料,从精神分裂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与完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的措施等方面,对文献资料进行并归纳与总结。结论: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治疗、社会技能训练和家庭干预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方法及手段,这些干预方式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交叉并存并相互促进无论哪种干预方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护理人员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能娴熟地运用相应的技能和技巧,在充分评估和掌握患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为保证各方法的有效实施,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相关专科知识的培训再教育,积极吸取新知识、新经验,以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障碍疾病的一种,至今仍未找到其确切发病原因,该病症具有病程迁延,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的特征。为了有效避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极速衰减,改善患者精神面貌和心理问题,让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在相对良好的状态,临床上特此对患者应用康复手段和康复程序来对患者进行治疗。关于如何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才能有效提升患者社会适应力,促进患者质量和心理环境的提升,国内外一些研究该病症的护理学者特此进行大量研究。现笔者在研读大量文献研究以后,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护理现状作出如下表述。 1.精神分裂症病因和发病机制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思维、情感、感知和行为上,发病原因不明。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认为该病症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是以下几点: 1.1 遗传因素
通过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族体系、孪生子和寄养子以后,发现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发病机制。研究发现,家族中,与患者血缘越近的亲属,其发病率就越高,有关数据统计发现,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几率高达60%~85%。阙梅燕等学者在对1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历进行研究时,发现有8名患者,占比6.45%有确切的精神分裂症家族遗传史。进而对这8名患者进行病史追踪,发现家族中父母双方近3代家族成员,共有20人曾患有精神分裂症。 1.2 神经发育缺陷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神经方面的研究发现,患者的神经元体积均偏小,神经细胞数量不多,排列不仅无序且分布不规律,内外神经胶质细胞没有明显增生现象,神经元突触,以及树突标记降低的现象。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做神经影像检查,发现患者均存在脑室扩大,颞叶、额叶脑沟变宽、皮质萎缩,海马体缩小的现象。以上研究结果证实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的确存在发育异常的现象。 1.3 认知功能缺陷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都存在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执行功能障碍等认知功能发生缺陷的现象。但是影响其认知功能缺陷的机制并未明确,不过据大量研究报告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前额叶和颞叶的多巴胺功能下降,并且五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乙酰胆碱能等神经递质功能发生了紊乱而造成的。黄青等学者
在对6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史进行研究后得出,患者认知功能之所以产生障碍,其中一部分原因是阴性症状显著,随着阴性症状越显著,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并且认为,患者发病年龄越早,认知功能中的记忆功能的损害就越明显。 1.4 神经生化因素
这主要和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有关。据相关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幻觉症状的数量性状和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有关,A1/A1基因型患者的幻觉症状明显比A2/A2基因型的患者更为严重。 1.5 社会心理学因素
其他原因诸如突发事件、长期不良生活事件、经济状况、发病前性格等,都可能会引起精神分裂症。临床上更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易感因素和外部不良因素共同作用下诱发的。
2.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 2.1 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在众多疾病中较为特殊,具有传统思想观念的人群可能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一定歧视,而且由于患者自身经济状况等因素,患者经常会有自卑、压抑、焦躁等负面情绪。王琼等学者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期发生抑郁的几率很高,达到40%。虽然患者在治疗后,以康复的精神状态重回社会,但是可能会被一系列现实问题困扰,若是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发生疏漏,容易使患者复发精神分裂症。康复干预能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自我护理能力、人际交往和工作学习能力、以及生活适应能力。心理干预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引导手法,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征进行一定了解后,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干预措施,并向他们普及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疾病,让家属协助患者,纠正异常行为,让患者的行为面向积极方向发展。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部分应对方法,恢复患者心理健康,指导患者早日康复。如今,临床上越来越注重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宋秉新在报道中说明,以100例处于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对他们做心理护理以后,最终有80%患者纠正了原来随地大小便,以及大小便姿势错误的问题,生活能完全自理;17%的患者基本纠正了不正确姿势,生活基本自理;23%患者得以重入社会,并从事一般性工作;11%
的患者有能力做小本买卖;27%的患者有能力从事大中型生意经营活动;以上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达到百分之百。明永武等人认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严重消极情绪,有效提升患者社会适应力。他们认为精神分裂患者在康复期间内,不仅要采用药物治疗,也要对他们做心理干预措施,协助患者正面认识疾病,帮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生活。 2.2 综合技能训练
为了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特此对他们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内容如下: 2.2.1 生活行为技能训练
以日常生活为着手点,指导病人进行规律的、正常的日常生活,比如由病人自己负责整理床铺和个人物品、养成定时用餐的习惯、饭后主动清理桌面碗筷、定期清洁个人卫生等等。 2.2.2 社会技能训练
指导患者学习日常中的礼仪要求、与人交流时的言语表达,让患者学会怎样和人沟通,怎样将自己的自愿完整向对方表达,如果遇到问题如何求助等技能。医护人员也行定期组织患者购物或者短途旅游,让患者感受正常人的生活。 2.2.3 文体娱乐活动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协助患者选择棋牌、舞蹈、体操、跑步、插花等各种文娱活动。 2.2.4 辅助就业
医护人员帮助患者选择能够胜任的工作,比如负责打扫卫生、负责洗衣做饭、负责养花养鱼等。并且要制定岗位职责制度,要求工作质量标准,对患者实行考勤制度。 2.2.5 回归社会
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状况,可以让患者定期回家生活、外出采购、外出探亲等,试着帮助患者回忆起以前正常生活的状态,使患者的社会行为和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提升,激发患者的社交兴趣。陈勇华等学者以50例患者为例,将他们分属于田园绿化组、门卫执勤、值日清扫、工厂劳动等小组,帮助他们进行回归社会的技能训练,以2年为期,最终取得了显著成绩。刘梦慧等学者在研
究后发现,综合技能训练相比于传统护理模式,更能帮助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会能力、兴趣爱好等积极因素方面有显著提升,但是在消极因素诸如精神表现、激惹等方面,和对照组相比,其作用不大。 2.3 认知行为干预
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面康复,以及减轻社会致残程度,只用药物治疗是没有理想的效果的,并且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认知行为干预就是对患者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加以改变,以行为训练做辅助,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和消极反应,目的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大量研究证实了行为干预的确能帮助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康复,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Lysaker等学者表明,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工作相关障碍,能积极促使患者提高工作能力,早日重回社会。中国普遍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患者恢复期间或者是出院前阶段。张少军等学者利用强化认知行为干预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加以干预6W后,使患者有效改善了残留症状,降低了社会残疾度。李志文等学者在报告中说明,对于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的消极情绪方面,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比药物治疗的效果要显著,而且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有一定的近期疗效。童建冲等学者报告说明,认知行为干预不仅帮助患者改善不良行为和消极情绪,还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暴力行为。 2.4 家庭护理干预
早期阶段,西方将家庭干预治疗作用于精神病患者在后期康复阶段中,后来推广由精神科和患者家庭的共同协助活动。WHO尤其推荐家庭干预治疗措施应用于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康复治疗中。有效的家庭干预手段,能帮助患者减轻症状、降低疾病复发几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重担。家庭干预的手段主要是由医护人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家庭协助、应急事件处理、解决问题等,将患者和家属一起教育,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大量研究证明,家庭干预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比单纯性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帮助患者提升社会适应力,降低疾病复发率。江学峰等学者在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对他们同时采用药物治疗和家庭干预的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都有显著提升,并且有效降低患者简明精神病和阴性症状。任智勇研究认为,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药物治疗并家庭干预同时进行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