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课程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专业:2015级公共管理 姓名: 马天阔 学号: 120150248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摘要
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的论述是建立在孔子“仁”的道德伦理架构下从人之本性出发提出的。孟子从个体生命体验和形式逻辑层面反复证明的一个观点为人性向善,人之本性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代表的“仁”“义”“礼”“智”。人性之善是与善恶相对之善,善不是绝对之善。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讨论也是此起彼伏。学者们大多就孟子提出人性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做了论述。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研究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并最终给出总结和作者自身的看法,希望能对今后研究孟子人性思想有所启发。
[关键词]孟子 人性思想 性善论
- 1 -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 他以继承、 发挥孔子的思想为己任,既为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提供了“人性”的支撑,又将“仁”引入到政治领域,提出了著名的“仁政”学说。孟子提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种“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类的根本标志。这也成为其“性善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孟子的人性思想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孟子思想特别是人性思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其人性论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几大模块。本文就将从这几个模块对学术界现有观点进行一个回顾与归纳。
二、文献内容回顾
2.1 孟子人性思想的来源
要讨论孟子为什么要提出人性思想,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的去看看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孟子之所以提出“性善说”,一方面与历史趋势紧密联系:孟子处于战国中期,当时各国先后建立了以封建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间不断征伐,孟子认为百姓正在遭受巨大的苦难,人民希冀获得和平生活。在此背景下他构思以人性善为基础,构建统治阶级施仁政、行王道的理想社会形势。1 另一方面还与当时的礼乐文化不可分离: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从西周开始萌芽”礼乐文化取代了祭祀文化。与这一革命性的社会人文思潮出现相呼应,对人与人性之思考逐渐取代对神与神性之关注。如果说《尚书·商书·西伯勘黎》中的“不虞天性”尚是对神性之描述,那么《诗经》出现对人之欲求与人之本质的思考当是合乎逻辑之演进:“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2人之懿德,源自于天,孟子曾引这一首诗论证其人性思想。由此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曾受到这类言论的启发”。3
对于孟子提出人性论思想的缘由,学术界普遍观点认为孟子是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下继往开来所论述的。这部分学者认为孟子曾明确表示:“乃
12
陈明.浅析孟子“人性”思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
曾振宇.“遇人便道性善”:孟子“性善说”献疑[J].文史哲,2014,(03). 3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86.
- 2 -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所愿,则学孔子也。”表明他是循着孔子的基本思路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但相较于孔子,孟子的思想体系则更具逻辑性,因而也更系统、更具说服力。孔子提出了“仁”、“义”、“礼”、“知”等,作为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基本范畴,但并没有说明提出这些道德范畴的根据。孟子承继了这些基本道德范畴,并将这些基本道德范畴置于他的人性理论基础之上。1。
也有学者认为孔子仅仅提出了人的本性有相近之处,但没有对人性的善恶做出判断,而孟子明确提出人性向善。这种观点者认为:关于人性,孔子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说,又有“上智”“下愚”的区别,但过于简略,大体为经验习谈,解读为性恶、性善及无善无恶皆可。2因此,较有把握的说法是:孟子
3的人性说是对孔子仁说开辟新领地,为仁之来源另辟蹊径。人性原是人的生性、
自然属性,或者说高级物质的本来属性。人性有多种形态,可简单地概括为七情;人性有多种内容,如惧死、欲生、爱异性、恶同性等,远非“六欲”所能包罗。这原始的质朴的人性是人所共有的,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也”。这种人性无所谓善恶,孔子从不言性善性恶。与孔子不同,孟子声称人性本来是善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4
此外,学术界还存在一种观点即认为孟子的人性思想更多的来源于一场儒家学派内部的辩论,也就是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孟子性善说是与告子的论辩中展开的。告子之说来源不详,观其仁内义外之说及论人性,可能也属孔门,因先秦诸家兼论人性及好仁义者似只有儒家,孟、告人性论之辨很有可能是儒家内部之争。5笔者认为学术界的这一观点还不甚成熟,毕竟现在对于告子的研究还不透彻,其出身也不明,并不能直接断定为儒家内部的争辩。 2.2孟子人性论思想的内容
讨论人性善恶,首先要给人性作个定义,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非常多,《礼记?礼运篇》提出的人性内容有七情、六欲和大恶;荀子所说性的内容,有由官能所发生的欲望,如饥而欲食等,也有官能的能力,如目辨黑白美恶等;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求知识人的本性;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则认为
12
刘晓靖.论孟子道德理想人格[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 徐勇.浅析孟子性善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3
程强.孟子人性说的特异处[J].船山学刊,2011,(03). 4
刘奉光.孔孟人性思想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01). 5
程强.孟子人性说的特异处[J].船山学刊,2011,(03).
- 3 -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人类活动的三个来源是本能、思想和精神;德国哲学家卡希尔认为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总结起来,生存、发展、求知、创造以及其他的欲望和情感是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的本质属性,总称人性。1而孟子对人性的定义在学术界看来,人性就是在没有受到外界强力干扰的前提下,人类个体在自然或正常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为人类这一种群所独具的稳定发展趋向或能力。
2
传统的观点认为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性向善”,即“性善”。孟
子指出,当人们忽然看到有小孩快要掉到井里时,都会立即产生一种惊惧痛惜之心。这种惊惧痛惜之心是十分真诚的,是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的。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真诚的惊惧痛惜之心呢?这是因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种“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类的根本标志。孟子主张道德倾向是唯一的自然冲动——这种冲动完全是属于人的。3因此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人一旦丧失了这四种“心”,也就丧失了人的天然本性,自然也就不再属于人类范畴了。正是因为人天生具有这四种“心”,所以人也就具有了内在的道德自觉意识。人的道德品质,就是建立在这四种“心”的基础之上,是由这四种“心”扩充、发展而来。但人的“四心”虽然是天然生就,但如果不注意保存的话,就有可能丧失。4
孟子认为人性向善,但他是否不知道人性有恶的一面呢?答案是否定的。孟子虽然也曾将“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看成是人的本性,但他认为这些既不是人性的全部,也不是人性的主要方面。5 所以孟子并不是不知道人性中没有恶的一面,而他之所以特别强调性善的一面,是因为孟子所处的时代和孔子的政治抱负。所以说,孟子提出的人性向善或者性善论,主要还是为了他颁行“仁政”做铺垫。 2.3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
12
6
杨敬年.人性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67.
王凌皞.孟子人性发展观及其法理意义[J].法学研究,2013,(01). 3
陈明.浅析孟子“人性”思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 4
刘晓靖.论孟子道德理想人格[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 5
吴晓明.孟子关于人性的论辩[J].学术月刊,1994,(10). 6
杨敬年.人性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87.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