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2025-11-19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ICS 33.030

M21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目 次

前 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

3.1 术语和定义.........................................................................1

3.2 缩略语.............................................................................7

4 概述................................................................................7

5 协议基础............................................................................8

5.1 协议组成...........................................................................8

5.2 基于SyncML的框架结构..............................................................8

5.3 设备的角色功能.....................................................................9

6 同步类型...........................................................................10

6.1 数据同步协议介绍..................................................................10

6.2 双向同步..........................................................................10

6.3 慢同步............................................................................10

6.4 客户端单向同步....................................................................10

6.5 客户端重建同步....................................................................10

6.6 服务器端单向同步..................................................................11

6.7 服务器端重建同步..................................................................11

6.8 服务器通告的同步..................................................................11

7 同步数据的表示.....................................................................11

7.1 SyncML语言.......................................................................11

7.2 SyncML包和消息...................................................................11

7.3 同步命令..........................................................................11

7.4 SyncML 数据格式..................................................................12

8 传输绑定...........................................................................12

8.1 传输绑定介绍......................................................................12

8.2 HTTP绑定.........................................................................12

8.3 WSP绑定..........................................................................13

8.4 OBEX绑定.........................................................................13

9 通用数据类型表示法.................................................................13

10 安全..............................................................................13

10.1 证书类型.........................................................................13

10.1.1 基本类型.......................................................................13

10.1.2 MD5 摘要......................................................................13

10.2 安全验证.........................................................................13

图1 基于SyncML的框架结构...........................................................................................................................9

图2 移动手机与服务器的同步示例.................................................................................................................9

I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表1 同步类型英文对照...................................................................................................................................10 II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前 言

YD/T 1229-20XX《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业务技术要求》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 总体技术要求;

——第2部分 数据同步协议;

——第3部分 同步表示协议;

——第4部分 传输绑定协议。

本部分为第1部分,其中第5章、第6章、第10章对应于开放移动联盟SyncML数据同步协议v1.2,第7章、第9章对应于SyncML同步表示协议v1.2,第8章对应于HTTP 绑定协议v1.2、SyncML WSP绑定协议v1.2、SyncML OBEX绑定协议v1.2。

YD/T 1229-20XX《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业务技术要求》代替YD/T 1229-2002《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协议及信息交换数据格式技术要求》,与YD/T 1229-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参照开放移动联盟DS工作组制定的数据同步V1.2协议族和SyncML工作组制定的SyncML通用规范V1.2协议族,制定出的本标准;

——YD/T 1229-20XX分为四个部分,2002年版不分部分;其中第1部分给出了本标准的总体技术要求,包括协议基础、同步类型,以及在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类型、表示方法和传输安全要求(2002年版未整体定义);第2部分与2002年版第6章对应,第3部分与第7章对应;第3部分附录H与第8章对应,第4部分与第9章对应;

——第2部分中增加了6.10大对象的处理,为大小超过在一条消息传输的容量的对象提供了解决方法;

——第2部分中在第12章增加了12.3 服务器同步通告包的结构、12.4 服务器同步通告包的语法、12.5 各字段的描述、12.6 服务器同步通告包例子内容定义,并在附录C中增加了C.3 服务器通告同步客户端规范要求、C.4 服务器通告同步服务器规范要求;

——第3部分中5.17节目标和源寻址中,增加定义了在 Add,move ,replace 命令中的项,在SourceParent、TargetParent中的寻址标识符要求;增加定义了在 Add, Copy, Delete,move, Replace, Results, Status 命令中的项,在Target and Source中的寻址标识符要求;

——第3部分中5.18节重新定义了数据同步记录和字段级过滤,包括过滤查询语法、过滤支持说明、数据对象过滤;

——第3部分中6.2节定义的通用元素增加了Field、Filter、FilterType、MoreData、NumberOfChanges、Record、SourceParent、TargetParent;

——第3部分中6.4节定义的数据描述元素增加了Correlator;

——第3部分中增加了第7章元信息标记语言定义;

——第3部分中增加了第8章设备信息标记语言定义;

——第3部分中增加了第9、10、11章Email、File、Folder数据对象标记语言定义;

——第3部分中增加了第12章文档类型定义;

——在2002版本的第9章中仅给出了基于HTTP、WSP和OBEX三种传输方式绑定的简单定义,详细的绑定说明应该符合规范SyncmlV1.01规范;在本标准第4部分中详细定义了HTTP、WSP和OBEX三种传输方式绑定的协议要求、操作步骤和示例;并在第4部分附录B给出了HTTP、WSP和OBEX三种传输绑定方式的静态一致性要求;

——同时参照开放移动联盟IOP工作组的数据同步测试规范v1.2制定出基于本技术要求的测试方法。

III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YD/T 1229-20XX《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业务技术要求》是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业务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称如下:

a) YD/T 1229-20XX《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业务技术要求》;

——第1部分 总体技术要求;

——第2部分 数据同步协议;

——第3部分 同步表示协议;

——第4部分 传输绑定协议。

b) YD/T XXXX-20XX《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宋美娜、宋俊德、鄂海红、欧中洪、王丹志、韩默、杨伟、王虹。

YD/T 1229于2002年首次发布,本次为首次修订。

IV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YD/T ××××—××××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业务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

要求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业务的总体技术要求,其中包括各种可移动设备(如:移动电话、PDA、掌上电脑等)之间以及移动设备与计算机、服务器之间数据同步和信息交换的协议基础、同步类型,以及在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类型、表示方法和传输安全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商开展数据同步业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IETF RFC 2616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1.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应用 application

一个支持SyncML协议SyncML应用。 应用可以是SyncML协议命令的发起方和接收方。应用可以充当一个SyncML客户端或一个SyncML 服务器端。

3.1.2

性能信息交换 capabilities exchange

SyncML 允许一个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交换它们各自支持的设备、用户和应用特性的能力。

3.1.3

客户端 client

当应用发出例如SyncML 消息中的Sync SyncML 命令的SyncML“request”消息时,一个SyncML 客户端指的是数据同步角色。。

3.1.4

客户端修改 client modification

指客户端的数据库与服务器端的数据库修改同步之前客户端数据库中一个修改项。

3.1.5

命令 command

一个SyncML 命令是一个数据同步原语。每一个SyncML命令向接收方指定将要执行的一个单独的操作。例如:本规范支持的SyncML 命令包括:Add, Alert,Atomic, Copy,Delete,Exec,Get, Map,Replace, Search, Sequence 和Sync。

3.1.6

数据 data

信息交换的单元,需进行编码在网络上传输。

1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YD/T ××××—××××

3.1.7

数据集合 data collection

它是一个元素,可以担当其它数据元素的容器, (如{c{{i1,data1},… {in,datan}}})。在SyncML中,数据集合相互之间是同步的。见数据元素的的说明。

3.1.8

数据元素 data element

一组数据以及与数据的相关标识符,(如, {i, data})。

3.1.9

等价数据元素 data element equivalence

当两个数据元素同步时,这两个数据元素称为等价数据元素。确切的语义由一个特定的数据同步模式定义。

3.1.10

数据交换 data exchange

发送,请求或者接收一组数据元素的行为。

3.1.11

数据格式 data format

用来格式化数据类型的编码方法。例如,字符,整数或者对字符进行编码的二进制数据。

3.1.12

数据类型 data type

用来表示数据对象的策略。(如:text/calendar MIME 内容类型是对应日历信息的一种iCalendar 表示法,或者text/directory MIME 内容类型是对应联系信息的一种vCard 表示法)。

3.1.13

数据同步 data synchronization

两个数据集合之间建立数据等价的行为。这时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每个数据元素映射到另一个数据集合的数据项中,它们的数据是等价的。

3.1.14

数据同步协议 data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

明确定义的“握手”协议或在发起方和接收方的数据集合中完成数据元素的同步所需要的工作流程。SyncML 规范是制定开放的数据同步协议的基础。

3.1.15

设备信息 device information

存储在源设备中包含源设备各种性能信息的文档或数据对象(比如一个数据库)。

3.1.16

全球唯一标识 global unique identifier (GUID)

数据库中分配给某个对象的号码,GUID 值是不能重用的。在实际使用中,该号码不必一直是唯一的,但当它们存在于一些映射表中时应是唯一的。

3.1.17

本地唯一标识 locally unique identifier (LUID)

数据库中分配给某个对象的号码。LUID 的值仅在本地是唯一的,比如,对特殊的SyncML 客户端数据库,但是可以被其它SyncML客户端数据库标识。在该协议中,SyncML 客户端设备给每个对象签署一个本地唯一不可重用的标识(LUID),而且在每个设备和应用中是唯一的。

3.1.18

消息 message

2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YD/T ××××—××××

一个SyncML 消息是一个SyncML包的基本内容。它包括SyncML 命令,相关的同步数据和元信息。SyncML 消息是一个XML文档。

3.1.19

操作 operation

SyncML操作是指由SyncML包指定的SyncML命令来完成的概念上的数据同步处理。例如,“将我的个人地址簿与公共地址簿进行同步“。

3.1.20

发起方 originator

发出一个SyncML 请求的网络设备。

3.1.21

包 package

SyncML包是指一组完整的数据同步命令和相关数据元素,这些命令和数据元素在发起方和接收方之间传送。SyncML 包可包含一个或多个SyncML 消息。

3.1.22

语法分析器 parser

指一个XML 语法分析器。但对于支持SyncML,它不是必需的。然而,整合了XML分析器的SyncML 能更容易实现。这篇文档假定读者对XML的语法和术语已经有所了解。

3.1.23

接收方 recipient

接收SyncML 请求、处理请求并发送所有作为结果的SyncML 响应的网络设备。

3.1.24

表示协议 representation protocol

以明确定义的格式用于交换特殊形式的信息。SyncML 是传送数据同步操作的一种表示协议。

3.1.25

请求消息 request

一种由发起方发送到接收方网络设备的SyncML初始消息。

3.1.26

服务器 server

SyncML服务器指当一个应用发起SyncML“response”消息时的数据同步角色。例如,在SyncML 消息中的结果命令。

3.1.27

服务器通告 server alerted notification

服务器同步通告的一般术语。

3.1.28

服务器端修改 server modification

是指服务器端的数据库与客户端的数据库修改同步之前服务器端数据库中一个修改项。

3.1.29

慢同步 slow synchronization

当一个数据集第一次同步或者同步状态丢失时,那整个数据集就应重发。因为这是一个耗时的操作,所以称之为慢同步。

3.1.30

同步标志 synchronization anchor

用于标识一个同步事件的字符串。这个字符串的格式可以是一序列号,或者是ISO 8610 格式扩展表示和时间戳格式。

3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YD/T ××××—××××

3.1.31

同步数据 synchronization data

指在SyncML 命令中的数据元素。通常,也可以指在SyncML 消息或SyncML 包中的数据元素的总和。

3.1.32

同步引擎 synchronization engine

在SyncML 服务器端中用来分析一个数据集和来自SyncML 客户端及服务器端修改的部分被称之同步引擎。同步引擎完成冲突检测及解决。

3.1.33

SyncML 请求消息 syncML request message

一种由发起方发送到接收方网络设备的SyncML初始消息。

3.1.34

SyncML 响应消息 syncML response message

由SyncML请求的接收方返回给提出请求的发起方的一种SyncML的响应消息。

3.1.35

临时GUID temporary GUID

服务器端给数据库某个对象签署的一个临时号码(见GUID)。仅当对来自客户端与GUID 相关的数据项进行MAP 操作时,临时LUID 才被赋值,之后临时GUID 可以被删除。

3.1.36

缓存 cache

一个程序的应答消息的本地存储和控制此信息存储、检索和删除的子系统。一个缓存存储可缓存的应答是为了减少以后对同样请求的应答时间和网络带宽消耗。任一客户端或服务器都可能包含一个高速缓存,但缓存不能应用于一个充当隧道的服务器。

3.1.37

可缓存的 cacheable

如果允许存储应答信息的一份拷贝以便运用于应答后继请求,这个应答就是可缓存的。HTTP响应的缓存能力的规则在IETF RFC2616的13部分有定义。即使一个资源是可缓存的,也可能在缓存能否将缓存的拷贝用于某特定请求一问题上存在附加的约束。

3.1.38

连接 connection

为了通信而在两个程序之间建立的传输层虚拟电路。

3.1.39

内容协商 content negotiation

内容协商是一种机制;当维护一个请求时,服务器用来选择一种合适的类型和内容编码方式。类型和内容编码方式在任何响应中都是可选择的。它允许服务器应用决定用户可以支持某种特定类型的内容。

3.1.40

实体 entity

作为一个HTTP请求或者响应的有效载荷而传送信息。一个实体由以实体报头段为形式的元信息和以实体为形式的内容组成的,与IETF RFC2616第七部分所描述的一样。

3.1.41

HTTP 客户端 HTTP client

为了发送HTTP请求而建立连接的程序。

注:在第10.1章中,当 “客户端”一词单独出现时,它指的是HTTP客户端而不是SyncML客户端。 4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YD/T ××××—××××

3.1.42

HTTP 网关 HTTP gateway

一个为其他服务器充当中介的HTTP服务器。与代理服务器不同,网关接收请求,仿佛它就是被请求资源所在的源服务器;而请求客户端可能并不知道它正在和一个网关通信。

3.1.43

HTTP 报文 HTTP message

HTTP通信的基本单元,它由一个结构化的八比特字节序列组成,与IETF RFC2616文档第4部分定义的句法相匹配,并通过连接得到传送。

3.1.44

HTTP 代理服务器 HTTP proxy

一个既做服务器又做客户端的中介程序,其用途为其他客户发送请求,请求在内部得到服务,或者经过可能的翻译后向前传递请求。一个代理服务器应能同时实现本规范中对客户和服务器要求。“透明代理”是一种除了代理要求的验证和鉴定外不修改请求或应答的代理。“非透明代理”是一种修改请求或应答以便为用户代理提供附加服务的服务代理,附加服务包括类注释服务,媒体类型转换,协议简化,或者匿名滤除等。除非经明确指出,HTTP代理的“要求”对两种代理都适用。

3.1.45

HTTP 请求 HTTP request

一个HTTP请求报文,与IETF RFC2616文档第五部分中定义的一样。

3.1.46

HTTP 响应 HTTP response

一个HTTP响应报文,与IETF RFC2616文档第6部分中定义的一样。

3.1.47

HTTP 服务器 HTTP server

接受连接以便通过发回应答为HTTP请求提供服务的应用程序。任何给定的程序都可以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使用这些术语仅指特定连接中程序扮演的角色,而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程序的功能,同样,任何服务器都可以基于每个请求的性质转换行为,扮演HTTP源服务器,代理,网关,或者隧道等角色。注:在第10.1章中,当“服务器”这个词单独出现时,它指的是HTTP服务器而不是一个SyncML服务器。

3.1.48

入径/出径 inbound/outbound

入径和出径指的是消息的请求和响应的报文路径。“入径”意思是“移向源服务器”,“出径”意思是“移向用户代理”。

3.1.49

表示方法 representation

隶属于内容协商的包含一个响应的实体,与IETF RFC2616文档中定义的一样。可能存在与一个特定响应状态相关的多重表示方法。

3.1.50

资源 resource

能够通过URI表示的一个网络数据对象或者服务,与IETF RFC2616文档中定义的一样。资源可以以多种表现方式(例如多种语言,数据格式,大小和解决方案)或其他不同的途径获得。

3.1.51

用户代理 user agent

发起一个请求的客户端。常见的如浏览器、编辑器、搜索引擎或其他终端用户工具。

5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YD/T ××××—××××

3.1.52

源服务器 origin server

在其上进行一个给定资源的存储或者建立的HTTP服务器。

3.1.53

隧道 tunnel

一个在两个连接之间充当仅仅中继的中间程序。从启动时候起,隧道虽然可能已经被HTTP请求初始化了,但它并被认为是HTTP通信的一方。当中继连接的两端都关闭的时候,隧道就不再存在了。

3.1.54

变量 variant

在任何给定时刻,与一个资源对应的表示方法可以有一个或更多。每个表示方法称作一个变量。使用变量这个术语并不一定意味着资源是由内容协商决定的。

3.1.55

上游/下游 upstream/downstream

上游和下游描述一个信息的流动:所有信息都是从上游到下游。

3.1.56

承载网 bearer network

承载网用于在物理设备间传送传输层协议报文(基本上也应用于会话层),在一次会话的生命周期中可能会用到多个承载网。

3.1.57

性能 capability

客户端和服务器支持的会话层协议设备和参数结构。

3.1.58

协商性能 capability negotiation

协商性能是保障会话功能和协议选项一致性的机制。在会话建立时,会话性能是未定的,协商性能允许一个服务器申请确定一个客户端是否可以支持某种协议的设备和结构。

3.1.59

客户端和服务器 client and server

使用术语客户端和服务器是为了将WSP与现有的人们熟识的系统对应。在第10.2章客户端是发起会话请求的设备(或应用);服务器是一台被动地等待客户端会话请求的设备。服务器可以接受或拒绝请求。为了使过程最小化,一个WSP协议的执行过程可以仅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一个客户端或服务器可能仅支持一个协议的子集,这通过协议的性能协商指明。

3.1.60

无连接会话服务 connectionless session service

无连接会话服务是一种不可靠会话服务。在这个模式中,服务用户仅能使用请求原语,服务提供商仅能使用指示原语。

3.1.61

有连接模式会话服务 connection-mode session service

有连接模式会话服务是一种可靠会话服务。在这个模式中,服务用户能使用请求和响应原语,服务提供商能使用指示和确认原语。

3.1.62

内容 content

实体发送的请求或响应,它被编码为一种形式,并且在头文件中定义了这种编码。

3.1.63

头部 header

6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YD/T ××××—××××

头部包括元信息。一个会话的头部包含一个会话的整体信息,它在整个会话的生命周期中保持不变。头部包含一个特定请求、响应或实体主体的元信息。

3.1.64

加载器 loader

实现HTTP协议的实体,加载器在WSP层和应用层的接口。

3.1.65

元信息 meta

关于一个对象或性质的表示,状态或类型的参数或属性。

3.1.66

电子名片交换格式 vCard

全称是(The Electronic Business Card Format)电子名片交换数据格式,由IMC(国际互联网邮件联盟)制定的可以记录个人名片信息的标准数据格式。

3.1.67

电子日历及日程交换格式 vCalendar

全称是(The elcetronic calendaring and scheduling exchange format )电子日历及日程交换格式,由IMC(国际互联网邮件联盟)制定的可以记录日历、约会、日程安排等时间信息的标准数据格式。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

DTD Document Type Definition 文档类型定义

GUID

HTTP

MD5

MSC

OBEX

URI

URL

WAP

WBXML

WSP Global Unique Identifier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Message Digest algorithm version 5 Message Sequence Chart Object Exchange protocol 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WAP Binary XML Wireless Session Protocol 全球唯一标识 超文本传输协议 本地唯一标识 MD5算法 消息顺序图 对象交换协议 统一资源标识 统一资源位置 无线应用协议 二进制XML内容格式 无线会话协议

扩展标记语言 LUID Local Unique Identifier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4 概述

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业务技术要求包括总体技术要求、数据同步协议、同步表示协议和传输绑定协议。其中本部分介绍了标准的总体技术要求。

数据同步协议定义了数据同步和信息交换的框架结构、信息交换的数据流图、数据同步类型以及完成整个数据同步操作过程所需要的各种的安全、认证、出错处理信息。协议以消息顺序图(MSC)的方式定义了数据同步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各种同步过程,涵盖了最有用和通用的同步实例。它详细说明了如何使用基于本部分的数据同步表示协议,使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互操作性解决方案得以实现。规范针对服务器通告同步,定义了服务器通告包和其相关行为,提供服务器通知客户端与服务器发起会话的方法。

7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YD/T ××××—××××

同步表示协议介绍了定义了SyncML 语言的各个元素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数据同步操作用SyncML 语言实现的方法。协议详细介绍了基于SyncML的数据同步表示协议,数据对象(Email、File、Folder)表示协议,设备信息协议、元信息协议。

传输绑定协议定义了数据的传输方式,绑定了HTTP、WSP、OBEX 三种传输协议。协议中定义了如何基于HTTP、OBEX、WSP协议的SyncML通信所需要的传输绑定协议。

5 协议基础

5.1 协议组成

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业务技术要求是一种数据同步规范,它包含下列三个方面内容:

a) 基于SyncML 的表示协议;

b) 数据同步协议;

c) 针对同步协议的传输绑定。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业务标准中所有要同步的数据,包括数据、元数据和命令,都采用XML DTD 来表示,为了允许SyncML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交换增删、更新等状态信息,同步协议规定了如何交换遵从DTD(文档类型定义)的SyncML语言的方法。这种同步协议既支持单向同步也支持双向同步。此外DTD 还对设备信息(如内存容量)和各种元信息(如安全证书)的表示进行了定义。

同步协议既没有定义同步引擎如何实现同步,也没有定义客户与服务器如何实现相互通话,主要是因为这些领域还不成熟或还不适合标准化。

虽然本部分指定了传输绑定来详细说明如何用某种特定的传输来交换消息和应答,但表示协议和同步协议都与传输无关。每个基于SyncML数据同步包是完全自包含的,所以原则上可以采用多种传输方式,最初规定的传输绑定为HTTP,WSP 和OBEX,但也可以采用电子信件或信息队列的形式进行传输。正因为每个SyncML 消息是自包含的,所以可以采用多种传输形式,并且不要求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清楚网络的拓朴结构。这样,通过HTTP 将信息传送到一台由互联网连接的同步服务器上,一个短程OBEX 连接就可能被用于本地连接。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均可发起同步会话,都支持单向和双向同步。在线性和星形拓朴结构上均可使用SyncML 语言来实现同步。

为了减少数据量,基于SyncML的表示中还定义了基于WAP论坛的WBXML的二进制代码,必要时信息能以纯文本形式传送。协议通过这种或其它方式来解决带宽和移动设备造成的资源限制。

基于SyncML语言的数据类型和数据存储都是独立的。基于SyncML数据同步包能传输被表示成MIME对象的数据类型。为了在不同的SyncML语言实现中增加互操作性,协议规定了常用PIM 数据的表示格式,一个标准的SyncML语言实现应使用这些数据格式。

5.2 基于SyncML的框架结构

本部分是利用SyncML 结构的SyncML 接口来实现的(见图1),但并非所有的SyncML接口都应遵从本部分。

8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YD/T ××××—××××

图1 基于SyncML的框架结构

“应用A”表示为位于不同网络设备上的其它应用(比如“应用B”)提供同步服务的一种网络服务,这些服务和设备通过通用的网络传输(比如HTTP)进行连接。

上图中,即使实际中SyncML客户端也提供“同步引擎”功能,“同步引擎”功能还是完全放在SyncML服务器端。“同步服务代理”和“同步客户代理”通过在本部分中定义的和SyncML 接口提供的表示协议互相通信。

5.3 设备的角色功能

图2 为一个基于SyncML的数据同步示例,图中移动手机即SyncML 客户端,服务器即SyncML服务器端。SyncML 客户端将SyncML 消息发送给SyncML 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将包含在消息中的数据与存储在服务器端中的数据进行同步(或可能要执行的增删、更新等操作),然后服务器端针对客户端发出的SyncML 消息返回一个消息应答。

图2 移动手机与服务器的同步示例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在规范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二者的具体分工如下:

客户端——该设备包含一个同步客户代理,SyncML客户端负责发送SyncML消息(操作),有时也发送净荷数据。当然,它应能接收服务器端发出的SyncML消息应答。这种设备一般是计算机、移动电话或PDA。

9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YD/T ××××—××××

服务器端——该设备包含一个同步服务器代理和一个同步引擎,SyncML服务器端通常负责接收SyncML 消息(操作),有时也接收来自客户端的净荷数据,SyncML服务器端应能够回送消息应答。另外,在某些情况下服务器端也能向客户端发出命令性的SyncML消息。这种设备一般是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器。

6 同步类型

6.1 数据同步协议介绍

本部分中定义了7中不同的同步类型,在系列标准的数据同步协议部分中进行详细定义。

表1 同步类型英文对照 同 步 类 型

双向同步 Two-way sync 英文对照

慢同步 Slow sync

客户端单向同步 One-way sync from client only

客户端重建同步 Refresh sync from client only

服务器端单向同步 One-way sync from server only

服务器端重建同步 Refresh sync from server only

服务器端通告同步 Server Alerted Sync

6.2 双向同步

双向同步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交换设备中数据修改信息的形式。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相互交换修改信息,客户端首先发送修改信息。根据来自客户端的信息,服务器端执行同步分析,将客户端的数据与服务器端的进行比较并与之保持一致。之后,服务器端将已改变的数据送到客户端,客户端就能根据服务器端传来的数据更新它自己的数据库。

6.3 慢同步

慢同步是一种特殊的双向同步方式。把服务器和客户端所有数据项都按字段逐个比较,实际上就是客户端把所有数据库中的数据发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对这些数据与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同步分析(按字段)。

6.4 客户端单向同步

客户端单向同步就是指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所有的修改数据而服务器端不再把数据修改返回给客户端。因此同步后,服务器端将包括所有客户端的修改数据,而客户端却不知在服务器端发生了哪些修改。

6.5 客户端重建同步

客户端重建同步就是指客户端发送其数据库中所有数据给服务器,服务器端用客户端数据替换目标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

10


移动互联网可移动终端数据同步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中医院检验科试剂清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