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化_两大思想成果比较_兼论_省略_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

2025-09-1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q 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y 2010 Vol. 29 No. 5 2010 年 5 月 第 29 卷第 5 期

“ 中 国 化” 两 大 思 想 成 果 比 较

一 一 一 兼论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李 光1 , 方 明*

(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 印度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在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交流中互相融合, 直 至其优秀基因 成功融入中国文 化

的血脉,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佛 教中国化 之后, 最成功 的文化交 流现象, 是 中国共产 党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比较两大中国化思想成果的理 论品质、哲 学底蕴、关键 环节, 对于 推动马克 思主义中 国化的深入研究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佛教;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历史比较; 经验

中图分类号: A 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4730( 2010) 05- 0006- 05

印度佛教自东汉初年经西域传入中国, 得益

于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承载包容胸怀, 受惠于其

自身“ 随机”、u 方便”的教理依据, 在与中国本土文

化不断冲突中互相融摄、交相争鸣中互补融合, 以

至于“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

纯粹的儒家文化, 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

化形态了”[ 1] 。" 隋唐时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 标

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和中国佛教文化的鼎

盛。”这一外来文化的优秀基因终于成功地融

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

分。

这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现

象。纵观世界文化传播历史, 文化的传播无不伴

随着文化集团的扩张与侵略, 刚性的战争机器用

野蛮杀戮为柔性的文化形态开拓生存领域是一种

常态。而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自由交融, 互

相借鉴, 直至取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国化成

果, 和平友好的氛围始终是交汇环境的主流。两

种文化交流之广, 影响之深, 唯有佛教中国化这一

现象。

一个世纪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体系经俄国传入中国。在经历了初期的机械教条

理解之后, 中国共产党人很快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 [ 2] 70 中国化”这一历史命题,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 佛教中国化之后, 最成功的文化交流现象, 是中国 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作为两个 历史进程, 比较它们的发展经验, 对于推动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两个“ 中国化”的概念与主体 “ 中国化”是对外来文化进行中国本土语境的 解读和践行。“ 中国化”使外来文化通过中华民族 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融入 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之中, 具备中国人民所能理 解和接受的形态, 成为中国人民思维方式的一部 分, 并在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 中国 化”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的优秀基因相结合, 成果是 一种新型文化的产生, 实质是对外来文化的中国 式改造。 在历史上, 并没有佛教理论家明确提出过“ 佛 教中国化”这个概念。佛教中国化进程作为一种 客观历史存在, 只是在后人研究这一现象时被冠 之以“ 佛教中国化” 的名目。而“ 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这一概念是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中国 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报告中明确提出的。

*收稿日期: 2010- 03- 06

作者简介: 李 光, 男, 安徽霍邱人,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方 明, 男, 安徽桐城人,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第 5 期 李光, 方明: " 中国化” 两大思想成果比较 7

不仅如此, 后来毛泽东在《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

义》一文中还提出了“ 中国经验马 克思主义化”。

基于这两个概念, 引出了u 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中国佛教发展史上, 没有“ 中国经验佛教化”

一说, 这也充分说明佛教中国化的主体是中国传

统的儒道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之时, 中国传统文

化已形成了以儒为尊 的格局。作为 官方意识形

态, 由于儒家学说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方

面功效巨大, 其一元指导地位不可撼动。即使是

在统治集团笃信佛教, 佛教发展最鼎盛辉煌的时

代, 佛教也从不曾超越儒家文化的地位。因此, 佛

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只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体, 同化外来佛教的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佛教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面临的历史背景不同。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时,

正值中华大地多事之秋, 在民族存亡关头, 传统文

化不能担当起力挽狂澜、扭转倾颓的重任, 先进的

中国人越来越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 历史

发展为世界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的

霸权推广, 强行把中国纳入了世界一体化的历史

进程。中国本土又经历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

礼, 儒家思想的一元指导地位丧失殆尽。中国思

想界的“ 文化空场”客观上为各种思潮、文化在中

国社会登台亮相、交流碰撞提供了可能, 也为另一

种新的学说思想在中国占据一元指导地位创造了

条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

不是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去“ 化”马克思主

义的过程, 当然也不是反过来, 而是互相借鉴, 互

相交流, 互相吸收, 互为主客的过程。因此, 毛泽

东才会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 中国经验马

克思主义化”这两个不同主体指向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佛教中国化以来, 为

上千年未有思想文化之大变局的中国传统文化注 入

新思想、新活力的过程。

二、两种“ 中国化”理论的品质

( 一) 外来文化要在中国本土扎根, 必须与本

土文化找到接合点

何以是佛教而不是在印度有着更长发展历史

的婆罗门教传入中土并获得发展? 传统儒家认为

“ 人皆可以为尧舜”, 将主体自身的道德完善作为

人的本质实现的基本条件, 认为每个人在成圣之

路上是平等的。而佛教所倡导的“ 一切众生皆有

佛性”无疑契合儒家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对理想人 格的塑造和追求。这种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的相 似性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婆罗门教坚 持的“ 种姓制度” 则显然有悖于儒家的人伦理想, 在中国不能得到传播也就不奇怪了。 般若性空论是印度佛教的佛性论, 主要探讨 解脱主体与解脱途径。如印度大乘佛教倡导“ 一 切众生皆有 佛性”, 强调ω 如来 即在 众生 身内”。 “ 这种思想与‘无我’ 说不合而在印度佛教中未能 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它传入中土后, 由于与传统的 灵魂不死观念和儒家的心性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却受到了 中土 人士 的欢 迎。”[ 2] 65 晋 宋 时的 竺道 生, 以空融有, 空有相摄, 把不落有无的般若实相 与众生的本性从理论上会通起来, 把佛教的本体 由外在的宇宙实相转移为内在的自性自度的人的 本性。这种将人的内在心性作为解脱之道的心性 论始终是中国佛教各个宗派学说的重点。这也显 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路径接引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关注现实社会和现 世人生的人文精神。百家争鸣形成的各派学说, 与其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为了医治社会创伤而 开出的良方, 不如说是先哲们为了解脱人间痛苦 而进行的艰辛探索。一种外来文化思想要在中国 本土获得发展, 就必须关注现世社会和现世人生, 关注人在现世的解脱, 即关注人在现世的全面自 由发展。这是由中国社会宗法伦理特点决定的, 也是中国文化的现实主义、人文精神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第一 次极大地彰显了普通人的价值。公然为无产阶级 和劳苦大众辩护, 为他们的解放和自由发展引航, 并为将来的人类设计了一个理想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这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 人”的文化本质 高度相关, 而且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对“ 人”的概 念侧重抽象理解的缺陷。这种契合正是马克思主 义一经传播到中国便备受瞩目并迅速获得信仰的 前提条件。 ( 二) 外来文化既要能解释本土文化的精髓, 又要能弥补本土文化的不足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 其出家修行的教义受到 社会普遍批评, 认为它违背了中国社会“ 孝”的观 念。而佛教初传之时, 就提出u 苟有大德, 不拘于 小”, 认为佛教的出家修行方式表面上与“ 忠孝”不 合, 实际上却能从根本上救世度人, 是不违礼悖德 的。这种解释方式是为了沟通两种文化的差异, 意在表明这种文化对本土文化并无冒犯之

意。

8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年

两宋之际的思想家张九成, 一次要求其外甥

于宪叩拜偶然相遇的大慧禅师。于宪素不拜佛,

知道大慧博览经书, 于是举儒家经典《中庸》中的

“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向大慧问

难。“ 慧曰: 凡人既不知本命元辰下落处, 又要牵

好人入火坑, 如何圣贤于打头一著不凿破?’ 宪曰:

6吾师能为圣贤凿破否?’ 慧曰: ‘天命之谓性, 便是

清净法身; 率性之谓道, 便是圆满报身; 修道之谓

教, 便是千百亿 化身。’ ”大慧 禅师这种 融儒入

佛, 以儒证佛的阐释佛教教义的方法有利于佛教

依藉中国传统文化迅速传播和获得体认。 [ 3] 外来文化要在中国本土生存发展, 不能和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抵牾。这要求外来文化必须

具备入乡随俗的理论品质, 具有相当的理论张力

和变通力。然而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 更为重要

的或许是外来文化要能批判本土文化的弊端, 弥

补本土文化的不足。儒家思想强调入世, 强调主

体在应对人生挫折、苦难时坚持道德上的自觉完

善, 赞赏“ 知其不可而为之” 积极入世态度。这对

“ 性善”而秉承u 慎独”原则的君子是有意义的,

但 这种柔性的道德践履要求对“ 性恶”而肆无忌

惮的 小人就缺少一种强制的威慑力量。中国传统

文化 缺乏站在彼岸世界关照此岸世界的逻辑和超

脱视 域。“ 如何联系人自身未来的遭遇和命运

来说明 为善去恶的必要性, 儒家对此论证不

足。”[ 4] 而佛 教因果报应的轮回说, 众生皆有佛性

等理论, 系统 说明了生死祸福等人生际遇, 以超

越的眼光审视 现实社会人生, 引导人们消除欲

念, 修德积善, 在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 道维持

现世秩 序效力的不 足。

“ 在儒家‘天人合一’ 的价值取向中, J天’ 是宇

宙论意义的, J人’ 是人生论意义的 . .儒家的天

人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由此关系推导出来

的亲情仁爱, 还可以推衍至天地所生之万

物 .. 这便是儒家式的宇宙论与人生论的照应

关系, 其 间也有知识论, 但不是独立的, 而且不是

根据逻辑 关系辩证地讲。”[ 5] 104 中国传统文化中

仅有的一点 “ 知识论”基 因没有相对的独立性

和 严密的逻辑 性, 而佛教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

“ 知识论”厚重性 缺失进行了思想弥补。这是中

国佛教在发展历程 中, 一直备受知识分子青睐的

重要原因之一。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都能

予以解释或者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

法思想和唯物论思想, 而且还揭示了其各自的

片 面性, 能够准确解释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描绘了一

个类似中 国古代“ 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 提

供了使这种理 想变为现实的方法, 使得从来

只能在人们美好幻 想中存在的东西在事实上

成为可能。

晚年的冯友兰先生认为: “ 中国今天也需要

一 个包括新文明各方面的广泛哲学体系, 作为

国家 的指针。总的说来, 我们已经有了马克思

主义和 毛泽东思想。 川 这是一个终结γ, 不同的

文化在中 国的矛盾冲突也就解决了"[ 6] 。马克

思主义对中 国文化优秀成分的阐释融合可见一

斑。

毛泽东思想正是东、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而

产生的既具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 兼采两

家 之长, 沟通雅俗、融摄浪漫与现实的伟大理

论。毛 泽东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

成分, 扬弃 了其落后性, 一举改变了近代以来

中国文化委靡 不振、倾颓疲苶的衰败之相, 为

中国传统文化注入 了一支强心剂, “ 为古 老的

中国赶上 时代发展潮 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

创造了根本前提, 奠定了坚 实的理论和实践基

础”[ 7] 。毛泽东思想已成为现 时代深厚的思

想文化背景, 重塑了中国人认识世 界和改造

世界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形式。这是“ 中 国化”

思维的重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汲取了本土文化的精髓,

又弥补了本土文化的 不足。这种共 同的理论

品 质, 促使它们与本土文化互补, 成为“ 中国化”

的两 大思想成果。

思潮逐渐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主流, 以儒家

三、两种u 中国化”理论的哲学底蕴

外来文化在本土必然会受到问难、挑战, 能

否 在与本土文化旷日持久的全方位论辩中维护

巩固 自身地位取决于支撑 其体系的哲学 底蕴

的丰厚 度。外来文化必须具有完整博大、精深

厚重的哲 学体系作撑持, 才可能有其体系内部

的融洽性; 才 可能在精妙厚重的中 国传统文

化面 前有应对之 力。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同时也就是一个佛教和

中国 传统儒道文化争鸣论辩、相互吸收的过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 交相问难的方式或平和或凶暴,

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佛教学说依附迎合中国传统文

化直至分庭抗礼、鼎足而立到最后融入中国传统

文化的发展脉络。" 唐宋之际形成的三教合一的

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构成了近千年中国思想发

展的总画面。”从佛教力量的变化来看, 这一学

说体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仅经受住了中国本

土思想学说的考问, 而且还对中国儒道思想有很

大补益。这样顽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剥离了在佛

教漫长发展过程中附会于其上的迷信宗教外衣形

式, 留下了支撑这个庞大文化体系的佛教哲学。

单纯在《佛教哲学三论》中认为: 佛教本质上

亦有其特殊的哲学理念, 那便是构成其信仰核心

的宇宙论、知识论和人生论, 具体讲就是“ 缘起性

空”的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 般若无知”的知识论

或宇宙本体论以及“ 觉悟成佛”的人生论或“ 涅槃

佛性论”。而且他在文中还认为: 佛教知识论

弥补了中国传统哲学知识论不足的缺憾。

佛教有着独特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在《自 然

辩证法》中称: “ 辩证的思维 一 一 一 正因为它是以 概

念本身的本性的研究为前提 一 一 一 只对于人才是 可

能的, 并且只对于已处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

( 佛教徒和希腊人) 才是可能的。”[ 9] 这说明佛教的 辩

证法达到了很高的理论程度。佛教的辩证法逻 辑是:

产 有非 真有, 无非 真无; 有 非 常有, 无 非常 无" 一

一 一 佛家讲的“ 空”是同时否定有和无, 又同时 肯定有

和无, 总之是不落有无两边, 是在一切都不 承认中承

认一切。这种同时否定又同时肯定的辩 证逻辑不同

于否定之否定的唯物辩证逻辑, 也不 同于中国古代

的朴素形象辩证逻辑。佛教的整个 教理都是在这种

哲学基础上衍生推导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 包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

会主义三部分, 其整个思想体系都有马克思主义

哲学做理论支撑, 其理论也都处处体现着其哲学

思想。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名著, 同时

又是深刻认识矛盾运动的光辉典范。《资本论》通

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遍、人们碰到

过亿万次的商品交换关系, 揭示了商品内部存在

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 再进一步分析表现为私

人劳动的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 表现为社会劳

动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这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刻的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马克

思又分析了价值形态, 货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矛盾运动, 揭开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的秘密, 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社会主义所 [ 5] 100 [ 8] 代替的客观规律。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和经 济活动客观的辩证的哲学分析, 达到了当时人类 思维的最高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实践相结合, 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互摄, 渐渐形成指导中国人民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最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这是外来思想中 国化最伟大的成果。 四、两个“ 中国化”的关键环节 佛教中国化的成功关键在于佛教在中国的大 众化。大众化就是通俗化、简易化。佛教的教义 高深精妙, 经文晦涩难懂, 初传中国时, 只能在少 部分上层贵族和知识分子中间流行。这极大地制 约了它的发展。 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 为了论证此岸世界的 虚幻性和依持自心、自性解脱的可能性, 构建了相 当烦琐的名相系统, 艰涩的哲学思辨底蕴妨碍了 佛教争取广大信众。而中土佛教最为广泛流传的 是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禅宗和净土宗, 这两个宗 派都以理论的简明和修行方式的简易为特色。惠 能南宗u 不立文字 , 强调自性顿悟, 破除烦琐的修 行方式, 更好地适应了中土世俗社会和普通民众 的需要。净土宗甚至创造了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 号的简易法门。这种简便易行的念佛法门契合了 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追求解脱现实苦难的心理 需要, 极大促进了佛教的大众化传播。 为了达到大众化的目的, 必须调动广泛的手 段和参与主体。佛教在宣传上采用了简单有效的 实践方式和衬托其合理内涵的丰富表现形式。比 如佛教寺庙的修建、佛教造像的开凿、佛教壁画的 绘制, 僧人开凿义井、修桥筑路、植树造林, 佛寺在 饥荒岁月施粥舍饭等。通过这些宣传活动使其教 理形象化、通俗化、简易化。 吸引广大普通信众是重要的, 但是吸引社会 的精英分子、培养大批信仰该思想学说的知识分 子则是必不可少的。佛教的高僧大德就是佛教的 知识分子、理论家。佛教的经文要靠他们翻译、旨 趣靠他们阐发, 与其他学说的交相问难、论辩著述 要靠他们担当, 大众化的工作要靠他们来做。知 识分子是一种思想文化由精英信仰到大众信仰的 中介桥梁。 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 其抽象思辨的思维方 式、晦涩艰深的表述方式都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

方式不同, 这造成了理解的巨大困难, 形成了交流

的鸿沟。只有通过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

自己的理论家先行理解, 然后再按照中国的方式

转述给中国人, 才可以让中国人真正懂得马克思

主义。

邓小平曾说: " 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

代人。 . .没有毛泽东思想, 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共产党, 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10] 没有毛泽东

思想的培育, 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就不能真正理解

马克思主义, 就不能在正确旗帜指引下发展壮大。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

任务并率先进行了杰出的创造工作, 中国人民 还

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要

求, 是一件迫切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全球化

的背景下,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说服力, 其最大的难度正在于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如何在大众化的改造中保持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气质、精神实质, 做到改造而不走样, 创新

而不失真, 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有待深化

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工具。如阅读《红楼梦》, 当然可以用马克思主义 的阶级分析法去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社会关系, 但是读这部小说, 通过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 思想的描述, 可以清楚地看到曹雪芹受佛教思想 影响很大。因此在理解这部小说、理解小说的人 物关系时也可以运用佛家的观点来阐释。显然曹 雪芹不可能接触过马克思主义 这里的意思是 马克思主义不能只停留在诠释既定存在的阶段, 更重要的是开创自身的多种存在和表现方式; 马 克思主义对人的影响不能只停留在充任外在解剖 工具的渗透式表达阶段, 更应该探寻植根于人内 在心灵的散发式表达方式。只有这样,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不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求, 更是维护 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 迫切需求。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的 需求, 人民的要求, 党的自身建设的需求。纵深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可以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 现实、逻辑与价值等维度展开。无疑, 通过研究佛 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意义, 便是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式方法的一个重要视角

和维度。

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启示

意义便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学术品格, 人文关怀的

价值取向, 生存发展的依托力量, 中国气派的表达

手段。理论上的这些启示意义对于进一步丰富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理路展开, 必定具有指导

功能和借鉴价值。这要求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中, 要始终继承毛泽东同志开

创的中国化道路, 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领袖探索

和群众经验相结合,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主体地

位, 贯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继承性与创

新性相衔接, 世界性与民族性相融合的原则, 辩证

地汲取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和可能手段, 开创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多种形式,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 使

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的文化血脉, 成为后人视野

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智

慧, 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 指导我们事业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将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

五、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启示 作为一种宗教, 佛教是一个文化体系, 其影响 领域广涉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建筑、天文、医学 等。佛教的影响力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 中国人的语言到思考方式, 从日常行为到审美情 趣, 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无不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唯有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须臾不可离开一 种学说的时候, 其地位才能得到巩固。不断地来 自各方面各渠道的该文化体系的信号、符号都在 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对这种文化的体认, 这种“ 润物 细无声”的渗透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重要保障机 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体系, 影响领域也 相当广泛。但是这种影响在很多领域只表现为一 种宏观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等 即是如此 只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 析文艺思潮、美学现象。它还缺乏像佛教这样直 接表现和参与这些形式的影响力。比如佛教的造 像艺术、建塔艺术表现出来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 容都是佛教本身的, 它是在用佛教的符号诠释佛

教的理念。而马克思主义常常只用来作为分析的 ( 下转第 25 页)

第 5 期 牛军: “ 返本开新”与“ 体用不二”

25

无待。我们生命有待向度的生存边界在外部世界

中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样态, 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本

能性的一次给定。我 们人类还有无 待的心灵世

界, 如我们的道德境界。正如儒家所说: “ 为人由

己”, 无待向度的价值实现是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

件的。熊十力之本体设立的缺失就出现在这里,

仅仅注重人生的无待向度, 无视人生的有待向度,

因此其文化方案在推演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

现了逻辑错位。 2001. [ 2] 黄克剑. 东方 文化 一 一 一 两难 中的抉 择[ M ] . 南 昌: 江西 人 民出版社, 1992. [ 3] 梁 启超. 梁 任公 近 著( 上 卷) [ M ] . 上 海: 商务 印 书 馆. 1922. [ 4] 熊十力. 熊十力全集( 卷八) [ M ] . 武 汉: 湖北教育出 版社, 2001. [ 5] 熊十力. 熊十力全集( 卷七) [ M ] . 武 汉: 湖北教育出 版社, 2001. [ 6] 熊十力. 熊十力全集( 卷三) [ M ] . 武 汉: 湖北教育出 版社,

2001.

参考文献:

[ 1] 熊十力. 熊十力全集( 卷四) [ M ] . 武 汉: 湖北教育出版 社,

责任编校: 徐希军

“ Creating by Returning to the Origin" and " Uniting the Noumenon with Its Presentation"

— 一 一 Discussion on XIONG Sh-i li's Philosophy of Culture

N IU J un

( College of it erat ure, H ebei N ormal U niver sit y, S hijiazhuang 050091, Chin a)

Abstract: Chin a's modernization w as reall y a dilemma. T h e comparati ve st udies of Ch ines e and w est ern cu lt ures be-

come t he m os t dif ficult problem . T he pu rpose of X IO N G Sh-i li's t heory is t o creat e b y ret urnin g to t he origin, t rying t o develop t h e t hough t of s cien ce and democracy fr om t he tradit ional Conf ucianism on t he basis of t he t hought of “ un itin g t he noumenon w it h it s present at ion” .

Key words: XIO N G Sh-i l i; creat ing by ret urning t o t h e origin; u nit ing t h e noumenon w it h it s pres ent at ion

( 上接第 10 页)

参考文献:

[ 1] 赵朴初.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J] . 中国宗教, 1995( 1 ) :

23.

[ 2] 洪修 平. 试 论中 国 佛教 思 想的 主 要特 点及 其 人文 精 神

[ J ] . 南京大学学报 ( 哲学 · 人文 科学 · 社会 科学) , 2001

( 3) .

[ 3] 嘉泰普灯录( 二) [ M ] . 台北: 佛光出版社, 1994: 881.

[ 4] 法光. 佛教何以与儒道并列而三[ J] . 安 徽大学学报( 哲 学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 69.

[ 5] 单纯. 佛教哲学三论[ J] . 中国社会科 学院研究生院学 报,

2005( 3) .

[ 6] 冯友兰. 冯友兰选 集[ M ] . 天 津人民 出版社, 1994: 489 - 490. [ 7] 胡锦涛.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 年座谈会 的讲话[ EB/ O ] . ( 2009- 11- 27) ht tp: / / w w w . gov. cn/ t est / 2009 - 11/ 27/ con t ent _1474642. ht m. 2010- 01- 06. [ 8] 洪修平. 儒佛道三 教关系与 中国佛教 的发展 [ J ] . 南京 大 学学报( 哲学 · 人文科学 · 社会科学) , 2002( 3) : 91. [ 9] 马克 思 恩 格 斯 选集: 第 四 卷 [ M ] .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1995: 331. [ 10] 邓小平文选: 第 二卷 [ M ] . 北京: 人 民出 版社, 1993: 148 - 149. 责任编校: 贺长元

Comparison of Two Achievements in Thoughts of " Sinicization”

— 一 一 Implication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for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 G uang, FA N G M ing

( School of Hum anit 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 n hui A gricult u ral U ni versit y, H ef 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T he Indian Budd hism, spreadin g t o China f rom t he East ern H an D ynas ty, exchanges unceasingly w it h t he

Chinese nat ive cult ure mu tu all y. It s excellent genes have int egrat ed int o Chin ese cult ure su ccessf ully, an d become part of

China tradit ional cult ure. T he sinicizat ion of M arx ism i s t he most success ful cul t ural ex change phenomen on af t er t he sin-i

cizati on of Buddhi sm. It is t he brill ian t cont ribut ion of Chinese Communis t s t o t he devel opm ent of Chinese cult u re. A s

t wo hi st oric processes of siniciz at ion, t he comparis on of t h eir t heoret ical qualit ies, phil osophical deposit s and k ey lin ks h as

ref erent ial signif icance f or f urt her res earch on th e sinicizat ion of M arxism .

Key words: Bu ddhism; M arxism ; s inicizat ion; hist orical comparison; ex perience


_中国化_两大思想成果比较_兼论_省略_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政治中考问答题示例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