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少年儿童心理变化的教育方式的探索
摘要:
近年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不安。2011年初,我进行了一项针对少年儿童心理教育的社会调查。参与调查的包括重庆市近10所中小学的不同年级的100多名学生、50位学生家长及50位学校老师。通过回收的调查问卷,我发现,所有问题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与少年儿童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因此,分析造成少年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寻求有效的对策,已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
少年儿童 心理变化 教育方式 探索
正文:
一、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有许多机会接触到各个中小学校、学生及家长,也了解到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随着年龄的变化,学生们接触的生活与社会的圈子也在发生变化。有些孩子能够较好的适应这些变化,从而学习进步,社会本领也逐渐增加,而相当多数的孩子则出现了较大的情绪变化,包括性格变得孤独,不愿意与社会接触,更有甚者,与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出现了困难。
通过较长时间与近200名的孩子及老师、家长的调查,我整理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几条主要原因。
1、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之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
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家长们不讲条件的逼着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业余学习,比如音乐、书法、体育项目的实习班。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
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现在的家长都是从60年代、70年代走过来的,是吃过苦的一代,到了他们的下一代,就不愿意让这一代人继续吃苦受累。看着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有。盲目的攀比心理,自以为会给孩子带来幸福与快乐。但恰恰相反,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均有害的。
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据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产生消极情绪,不爱学习,敌视同学等,由此可见,家庭破裂会使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而现代社会的家庭又有许多不稳定因素。据资料显示:1980年,中国家庭的离婚率为0.7%,到了2008年,重庆市的离婚率已经高达28%。而在青少年犯罪中,有六成来至这些离异家庭。
2、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
长时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只注重应试教育,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用人已不仅仅考核专业技能,却越来越需要心理素质有些好的人才。可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学校也存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问题,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考分高的学生或家长有钱有地位的学生另眼相看,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当成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除此,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挂在口头上,口号喊的响,却无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
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众多。教育部门怕承担安全责任,对一些非智力学习成绩采取了放任措施。比如体育,一些国家规定的项目被降低了。再如:重庆今年是全国最热的城市。到9月1日开校之时,气温还在40度徘徊。市教育怕学生因高温出现中暑等事故,居然下文件推迟了全市中小学校的开学时间。这给学
生传递了一个信息:如果我认为这件事比较困难,那么我可以不去做。
3、少年儿童自身弱点的不良影响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少年儿童,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我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因此,少年儿童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4、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往往使少年儿童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无所适从,这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害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方面如新风尚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进作用,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有些少年儿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讲究吃喝玩乐,说大话、假话骗人。在我的调查中,就有不少学生到了放假时间,就进行多次的以吃喝玩乐为主的同学会之类的活动。
二、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多年形成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作为教育的实实在在的行动。长时间以来,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只有上大学才是惟一的出路,致使我国从小学教育就只强调考分,而不顾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为了考高分,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让孩子有一时休闲的时光,无休止地补各种文化课,使孩子四体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试名次,一旦考试失利,便哭闹不休,经不起失败的考验。
因此,现代教育必须认真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无论将来做什么,只要对社会有用,就是成才。人生有许多门,上大学只是其中的一扇。
2、面向全体、正确引导
坚持正确引导,是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所需求的。首先,针对少年儿童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少年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增强少年儿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培养优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种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品质。这里所说的面向全体,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少年儿童都得到健康发展。
3、优化校园的心理环境,加强心理辅导
少年儿童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困惑会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希望得到指点,或老师、同学、家长的指点,或通过各种报刊、图书的指点。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少年儿童心理素质还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在学校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一位少年儿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完善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对他们遇到的心理疑惑,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他们,通过心理辅导,教会他们自我调整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看待现实,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培养乐观的进取心,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创设轻松、自由的家庭气氛
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第一驿站。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少年儿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或父母各奔东西的家庭,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着想,给子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罗伯特·费尔德曼 2010年
2、《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发展,2002,(2):185 侯静,陈会昌
3、《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
(12):2 王玲凤、嵇宇虹
4、《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6):
42 刘美丹、刘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