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中篇)2、直线运动

2025-11-18

2000-2010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

(中篇2005-2008年)

直线运行篇

总题数:34 题

第1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 题目

一个静止的质点,在0—4 s时间内受到力F的作用,力的方向始终在同一直线上,力F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则质点在

( )

A.第2 s末速度改变方向 B.第2 s末位移改变方向 C.第4 s末回到原出发点 D.第4 s末运动速度为零 答案 D

解析:F在0—2 s内方向不变,则质点在0—2 s内一直加速;F在2—4 s内方向与前2 s方向相反,但大小变化规律与前2 s相同,可知2—4 s内质点减速运动、速度方向不变,到4 s末速度减为0。由上述分析可知只有D选项正确。

第2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广东卷)) 题目

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

A.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B.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C.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 D.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 答案 B

解析:从伽利略斜面实验中观察和逻辑推理可知物体沿光滑斜面滚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a=gsin

θ,s=at=

2

gsinθt,位移与时间不成正比,所以A错误.v=at=gsinθt,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B正确.

2

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机械能守恒,斜面长度一定但倾角不同,则底端的速度应不同,所以C错误.从s=

at=

2

gsinθt,可知当斜面长度s一定时,时间t与倾角θ有关,所以D.错误. 第3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广东卷)) 题目

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图象.某同学为了

2

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t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

B.在0-t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

C.在t1-t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 D.在t3-t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运动 答案 BD

解析: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在t1时刻虚线斜率小,反映的加速度小,所以A错误.v-t图象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0—t1时间内虚线包围面积大,则求得平均速度大,所以B正确,同理C错误.在t3—t4时间内,虚线是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反映速度不变,所以是匀速运动,则D正确.

第4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综合能力测试(理科使用)(广东卷)) 题目

下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

A.t=1 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 B.t=5 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0.75 m/s

C.第3 s内物体的位移为1.5 m D.物体在加速过程的位移比减速过程的位移大 答案 B

解析:t=1 s时,加速度为1.5 m/s,3—7 s物体加速度为-0.75 m/s,故A错误,B正确;第3 s内位移为3 m,加速过程位移为3 m,减速过程位移为6 m,故C、D.均错误。

第5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综合能力测试(文科使用)(广东卷)) 题目

图7是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据此图象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2

2

2

2

图7

A.质点在第1秒末停止运动 B.质点在第1秒末改变运动方向 C.质点在第2秒内做匀减速运动 D.质点在前2秒内的位移为零 答案

C 由图知,质点在第1秒末的速度为2 m/s,故A项错误;由图知质点在第2秒内速度方向与第1秒内速度方向相同,且第1秒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2秒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前2秒内的位

移为s=m=2m,故C项正确,B、D两项错误。

第6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海南卷)) 题目

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 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

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 km

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答案

BC

解析:在第1小时末,乙车速度仍为-30 km/h,速度并未改变方向,所以A错误.前2小时内s甲=×2

×30 km=30 km,s乙=×2×30 km=30 km,所以甲、乙两车相距Δs=l-(s甲+s乙)=70 km-(30 km+30 km)=10

km,即B正确.前4小时内,乙车两段斜线的斜率均比甲车一段斜线的斜率大,即乙的加速度总比甲的加

速度大,则C正确.在第2—4小时内,s甲′=(30+60)×2/2 km=90 km,而s乙′=由B项知第4小时末两车相距ΔL′=90 km-10 km-60 km=20 km,所以D.错误.

第7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宁夏卷)) 题目

×60×2 km=60 km,并

甲乙两年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两图象在t=t1时相交于P点,

P在横轴上的投影为Q,△OPQ的面积为S。在t=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面,相距为d。已知此后两车相遇

两次,且第一次相遇的时刻为t′,则下面四组t′和d的组合可能是

A. t′=t1 ,d=S B. t′=

C. t′答案 D

D. t′=

解析:甲做匀速运动,乙做匀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甲、乙同时异地运动,当t=t1时,乙的位移为s,甲的位移为2s且v甲=v乙,若两者第一次相遇在t′=t1时,则D.+s=2s可得D.=s。不过不会出现第

二次相遇,所以A错误。若两者第一次相遇在t′=t1时,则乙的位移为s,甲的位移为s,由D+s=s

可得D=s,所以D正确,B、C错误。

第8题(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Ⅱ)) 题目

16.如图所示,PQS是固定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的1/4圆周轨道,圆心O在S的正上方。在O和P两点各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a和b,从同一时刻开始,a自由下落,b沿圆弧下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比b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不相等 B.a与b同时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不相等 C.a比b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相等 D.b比a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相等 答案 A

解析:a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时间为t1,b物体沿圆弧轨道下滑的过程中,其竖直方向分运动的加速度在任何高度都小于重力加速度。又a、b两物体竖直方向位移相等,所以b物体下滑到S的时间

t2>t1。故A正确,B、C、D错误。

第9题(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题目

18.图示为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子弹穿透苹果瞬间的照片。该照片经放大后分析出,在曝光时间内,子弹影像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度的1%~2%。已知子弹飞行速度约为500m/s,由此可估算出这幅照片的曝光时间最接近

A.10s B.10s C.10s D.10s 答案 B

解析:因子弹的长度约为3 cm,则3×10×2%=500×Δt Δt=1.2×10 s,故B正确。

第10题(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综合能力测试(理科使用)(广东卷新课标)) 题目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B.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C.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不同质量的物体运动规律相同 D.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位移与时间成反比 答案 C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落体运动,加速度a=g,故C正确。

-6

-2

-3

-6

-9

-12

第11题(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综合能力测试(理科使用)(广东卷新课标)) 题目

3.图1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下列有关物体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图1

A.前两秒加速度为5m/s B.4s末物体回到出发点 C.6s末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D.8s末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答案 A

2

解析:由图知0~2 s时间的加速度a= m/s=5 m/s,故A正确;前4 s,物体做单向变速运

22

动,离出发点的位移s=×4×10 m=20 m,4 s末,速度减为0,此后沿反方向运动,故4 s末,物体距

出发点最远,所以B、C、D均错。

第12题(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综合能力测试(文科使用)(广东卷新课标)) 题目

55.下列物理量为标量的是( )

A.速度 B.加速度 C.位移 D.功 答案

D

解析:速度、加速度、位移都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而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故选D项。

第13题(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综合能力测试(文科使用)(广东卷新课标)) 题目

56.图8是描述质点a、b、c、d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和位移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8

A.a匀加速运动,b静止不动,c匀加速运动,d静止不动 B.a静止不动,b匀速运动,c匀速运动,d匀加速运动 C.a匀速运动,b匀加速运动,c静止不动,d匀速运动 D.a静止不动,b匀速运动,c静止不动,d匀加速运动 答案 C

解析:由v-t图象可知a做匀速运动,d做匀加速运动;由s-t图象可知c静止不动,而d匀速运动,故选C项。

第14题(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综合能力测试(理科使用)(上海卷)) 题目

4.汉语成语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蕴涵着许多科学知识。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中的“寸”出自古代计时器“日晷”。下表成语对应了不同的科学知识,其中正确的是( )。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答案 B

第15题(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山东卷新课标)) 题目

20.如图所示,光滑轨道MO和ON底端对接且,M、N两点高度相同。小球自M点由静止自

由滚下,忽略小球经过O点时的机械能损失,以v、s、a、Ek分别表示小球的速度、位移、加速度和动能四个物理量的大小。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球自M

点到N点运动过程的是

答案 A

解析:小球在OM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v=t;在ON上做匀减速运动,到达N处时速度为

零,v′=-t;又由图象可知=,故A正确。在OM段,s=,在ON段,s′=t=,

故B错误。小球在OM、ON上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方向均恒定,且=2,故C错误。因

小球在OM段上==,故D错误。

第16题(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海南卷新课标)) 题目

8、两辆游戏赛车a、b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t=0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处,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t图如图所示。哪些图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追上了另一辆?

答案 AC

解析:A选项,a做匀速直线运动,b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t=20 s时,sb=sa,b车追上a车.

B选项,a、b均做匀速直线运动,vb>va,a车不可能追上b车.

C选项,a做匀减速运动,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因v0a=10 m/s v0b=5 m/s,故开始运动初时a在b前,由图知t=20 s时,sa=sb.两车再次相遇,b追上a.

D选项,b做匀速直线运动,a先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t=10 s时,b速达最大,之后开始做匀减速运动,t=15 s后做匀速运动,由于t=12.5 s时va=vb,sb>sa故a不可能追上b,故选AC.

第17题(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宁夏卷新课标)) 题目

16、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中(如图),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秒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0-10 秒内两车逐渐靠近 B.在10-20 秒内两车逐渐远离 C.在5-15 秒内两车的位移相等 D.在t=10 秒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 答案 C

解析:由图知乙做匀减速运动,初速度=5 m/s。当t=10 s时

=

=10 m/s,加速度大小=0.5 m/;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

,甲、乙两车距离最大,所以0-10 s内两车越来越远,10-15 s内两车距离

=

,所以两车位移相

越来越小,t=20 s时,两车距离为零,再次相遇。故A、B、D错误。因5-15 s时间等,故C正确。

第18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广东卷(新课程)) 题目

2.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 B.20秒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C.60秒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

D.40秒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m

答案 C

第19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上海卷) 题目

13.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7°,物体A以初速度V1从斜面顶端水平抛出,物体B在斜面上距顶端L=15m处同时以速度V2沿斜面向下匀速运动,经历时间t物体A和物体B在斜面上相遇,则下列各组速度和时间中满足条件的是(sin37°=0.6,cos37°=0.8,g=10 m/s)

(A)V1=16 m/s,V2=15 m/s,t=3s. (B)V1=16 m/s,V2=16 m/s,t=2s. (C)V1=20 m/s,V2=20 m/s,t=3s. (D)V1=20 m/s,V2=16 m/s,t=2s.

2

答案 C

第20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综四川卷(新课程)) 题目

14.200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枭龙”战机04架在四川某地试飞成功。假设该战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所需时间为t,则起飞前的运动距离为

A.vt B.答案 B

C.2vt D.不能确定

解析:飞机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运动学方程

。所以B选项正确。

第21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 题目

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与A的距离。

答案

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到达A点的速度为v0,通过AB和BC段所用的时间为t,则有

l1=v0t+ ①

l1+l2=2v0t+2at2 ②

联立①②式得

l2-l1=at2 ③

3l1-l2=2v0t ④ 设O与A的距离为l,则有

l= ⑤

联立③④⑤式得

l=

第22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上海卷)) 题目

在伽利略羊皮纸手稿中发现的斜面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人们推测第二、三列数据可能分别表示时间

和长度.伽利略时代的1个长度单位相当于现在的mm,假设1个时间单位相当于现在的0.5 s.由此可以

2

推测实验时光滑斜面的长度至少为________m,斜面的倾角约为度__________.(g取10 m/s)

表:伽利略手稿中的数据

答案 2.04 1.5

解析:光滑斜面的长度至少应为lmin=2 104××10 m≈2.04 m.

-3

由Δs=at,且a=gsinθ,t=0.5,Δs=67×

2

×10 m可得sinθ=0.0259,所以θ≈1.5°

-3

第23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上海卷)) 题目

总质量为80 kg的跳伞运动员从离地500 m的直升机上跳下,经过2 s拉开绳索开启降落伞,如图所示是跳伞过程中的vt图,试根据图象求:(g取10 m/s)

2

(1)t=1 s时运动员的加速度和所受阻力的大小. (2)估算14 s内运动员下落的高度及克服阻力做的功. (3)估算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到着地的总时间. 答案

(1)60 N (2)158 m 1.25×10 J (3)71 s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t=2 s之前运动员做匀加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

5

a=m/s=8 m/s

22

设此过程中运动员受到的阻力大小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ma


2006-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中篇)2、直线运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3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名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